“公考”降温这道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热词”可以做我们观察社会的索引,当然,有的热词像童话里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亮一下就湮灭了,有的热词却像太上老君炉里的三昧真火,有点与天地齐老的架势。“公务员”就是后一类———凡贴着“公务员”标签的新闻,总能被读者从众多新闻中抽取出来,特别一阅,阅后还多议论,成为民间舆论。 眼下这个类别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根据统计,11月24日结束的2014国家公务员招考,光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就突破了150万,虽然最后参考的确认为111.9万人,但57:1的平均录用比,意味着98%的报考者要成为“炮灰”,最热门职位的选拔,已经接近“万里挑一”。 这千军万马挤向独木桥的场景,对我们而言早不陌生,谁身边没有几个天天念叨“公考”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或者小孩呢?对公务员职位的向往,早已渗透进太多人关于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的“定位系统”中。很多人虽然忧虑、谴责这一狂热,但却理性地认同《现代金报》采访中,那位连考6年的女生的观点:“进到体制里,就不一样了”。在生活中,公务员身份可能并非只关系“饭碗”而已,还意味着好不好找对象,能不能讨得男(女)朋友父母的欢心,以及他们对儿女婚姻前景的评价……看似个人的职业选择,实际上却受到诸多潜在社会价值因素的左右。 这就难怪“公考热”在媒体上被大做文章了。中新社最近援引《文汇报》的观点说,“在许多国人眼中,国家公务员是最理想的职业”。理想在哪儿呢?因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发展空间大”。这看似与诸如“公务员晒菲薄工资”,或者“区长薪水买房也艰难”这样的新闻矛盾,却基本符合人们普遍的体验,因而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认知。 《人民日报》11月22日“人民论坛”栏目的评论《青春更应该在奋斗中放光彩》,对如此现实的“理想”,提出质疑和批评。评论作者起笔就描写了一种普遍但却反常的社会现象———一些大学生毕业入职以后,“薪水越领越高,心情却未‘水涨船高’”,原来是“觉得有竞争压力,还不够‘安稳’”。评论质疑说:年轻人,怎么就有一味求稳的心态呢?实际上,哪里只是“一些年轻人求稳”,他们的师兄师姐、父母长辈,不知道多少人都在拼命规劝他们:立业艰难,小心折腾,力求安稳。在种种“前车之鉴”的警示下,做出与同学同辈不同样的选择,恐怕不仅需要一点创业的勇气。 《人民日报》的评论将重点放在奋斗意识的遗失上,而《新京报》的分析则侧重客观环境的比较。大篇幅的报道透露出,“公考热”久不降温甚至再创新高,可能是受到2014“最难就业季”的影响,因此单纯用“范进中举”来嘲讽赴考者,恐怕难收劝诫之效,因为这毕竟是众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的自然理性。 而更多的媒体,则将对“公考”的追捧与官本位思维联系起来,一些评论还将这股潮流与上世纪80、90年代“下海潮”对比,指出“公考热”其实反映着社会智慧资源向行政权力的过度靠拢。而这一趋势将影响其他领域的资源配置,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因此,本报昨日的评论《“公考热”退烧需打破权力红利幻想》提出:校园“公考热”体现出来的,“是年轻人对体制庇护的渴望,以及对权力红利的贪恋和想象”,从根本上说,“不是年轻人的病症,而是时代的病症”,根治这种特权遗毒的特效药,是“让公务员的职责和身份回归本位,祛除镀在上面的权力红利。”《华商报》也指出:如何给公考热“退烧”?只有消除“权力的红利”,让公务员职位“从神坛回归平常”。 《环球时报》何辉的评论,则强调在尊重毕业生自主选择的同时,“多给公平机会”。评论指出,现在创业成功的成本越来越大,而风险却日益增加,一味批评年轻人贪图安逸是不会有积极效果的,所以还得从制度设计与社会价值取向入手。作者认为,除了制定政策鼓励创新与创业外,还应从法律、法规等基本制度出发,改进社会公平———只有向社会提供多种公平发展的机会,才能真正破除官本位主义。 在众多评论中,《新华每日电讯》的观察另辟蹊径,注意到庞大参考队伍中,今年还有三成报名者弃考的现象,并称之为“积极”。文章评论说,虽然弃考原因五花八门,但有一条比较重要,那就是不少报名者感觉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公务员制度改革,使得公务员的责任担当和考评体系发生更大的调整。换言之,“公家饭碗”可能没有过去那么好端了。这一观点在央视对于公务员考试现场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面对央视记者的提问,许多参考者表达出真实的声音:今年就业压力比较大,为了追求稳定工作,可以参加考试试一试;但对于公务员职业前景,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务实了,许多人预测,“公务员热”可能只会再持续五六年,在此之后,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去年,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专业人士曾发表观点,“当下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未来命运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岗工人一样:人到中年被体制抛弃,浑身没有一样市场需要的技能。”央视报道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又与这样的观点,有无契合呢? 而“公考”之后,我们选择的究竟是“饭碗”还是“理想”———这也许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许多人的体验是,现行功利化教育理念,正全面剥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理想空间。没有理想引领的人,选择随波逐流和安稳悠闲,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我们在奋斗之前,总会问自己“为什么而奋斗”,如果奋斗的种子从未在心田里播种,或许,园子里刮什么风,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花吧。 (评论员刘采萍 漫画/王进城) |
关键词:公考,降温,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