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农民刘敏:和盗猎者周旋 成大鸨守护神
大鸨,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飞行动物,雄性体重可达18公斤。有关部门统计,大鸨在中国已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800-1000只。 在黄骅市,有一位热心于保护大鸨的农民刘敏,十几年来,每年大鸨来此越冬的半年里,他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与盗猎者周旋,成为大鸨的守护神。 相机是刘敏保卫大鸨的武器
他带记者见到了珍稀的大鸨 “我快有三十年没有见到大鸨了。”与记者同行的当地朋友、42岁的刘胜利说,一路上他很怀疑,我们这一次能不能见到大鸨。 我们来到黄骅市官庄乡王吉庄,这一代洼大村稀,冬日的田园显得空旷而辽阔。 刘敏早早地在村边等我们,这是一个壮硕的、朴实的、乐呵呵的农民。他36岁了,这是平生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有著名鸟类保护志愿者组织绿野方舟的介绍。“我怕媒体报道我,会影响了大鸨的安宁。”刘敏说。 记者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安排。刘敏说,我们的轿车不能开,只能坐他的农用车,不然大鸨就被远远地吓飞了;我们距离大鸨群只能在200米之外,而且只能他自己下车,因为大鸨对他可以接受,但对生人非常警惕;不能为拍摄大鸨的飞翔而驱赶惊吓,只能拍它们自然的样子…… 记者一一接受了他的要求。刘敏满意地乐了,然后开动了农用车,我们挤在驾驶室里,一路颠簸,过了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过了一片田野又一片田野,详细的地点他不讲,他怕暴露了大鸨的栖息地。“开车,得烧柴油,这是奢侈的,我平时就骑自行车、电三轮,一走就是几十里。”刘敏说。“大鸨今天能在吗?”我们心里直嘀咕,因为每天都会迁飞的大鸟行踪不定,而且它们目前是“稀世之鸟”。 在一个地块,刘敏将车停下了,透过车窗,他指着前方二百米的地方:“看到了吗?大鸨。” 我们没有看到,因为它们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非常融合,伪装性非常强。接过刘敏的望远镜,我们看见了,珍稀的、传说中的大鸟———大鸨出现了! 一只、两只、三只……一共是11只,头有点像鸽子,身子有点像斑鸡,整个身形由于高大而又像鸵鸟…… 尽管不能走近它们,但能在望远镜里看一看它们已是非常难得。在华北平原,历史上它曾非常丰富常见,而近些年,已渐渐成为一种传说。《诗经》这样说,“肃肃鸨行,集于苞桑”,一个“肃肃”把大鸨抖动羽毛直立而行的样子形容得非常贴切。 十七年前,他成为大鸨迷 刘敏是王吉庄土生土长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的时候,大鸨飞走的半年,他开农用车、面包车跑出租,大鸨飞来的时候,他不出去挣钱打工,整天呆在地里,看护大鸨,直到来春大鸨北飞。“我对大鸨的感情,连我老婆都吃醋。”刘敏笑着说。 20岁时,在地里干活,刘敏发现了一根异常漂亮的羽毛,他很纳闷,这是什么鸟呢? 出于好奇,于是追寻与这根羽毛相关的蛛丝马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在地里转,突然发现两只大鸟!就是它们身上的羽毛,这就是老人们曾经说过的大鸨! 从此,刘敏成了大鸨迷,冬天里他有时间就一个人在空旷的野地里转悠,刚开始时每年见到大鸨的次数不多,就两三次。后来,随着他了解大鸨的习性和迁徙的特点,几乎大鸨是他家养的鸟类一样,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每天一感觉,大鸨哪块地它不会去了,应该出现在哪块地里,基本不会差。”刘敏说,除了自己的村庄,整个黄骅哪里会有大鸨栖息,他都一清二楚。 刘敏与大鸨像是心有灵犀,独自见大鸨时,大鸨一点儿也不怕他,它们连他的农用车都认识,他远远地与大鸨打招呼:哥们儿,我来啦! 每天看望大鸨成了刘敏冬日里主要的生活,大鸨寿命很长,许多大鸨都认识他,他也认识它们,知道某一只去年或前年发生的事儿。 刘敏见到过许多大的大鸨群,去年见到的一群有204只!看来,大鸨在中国存在的数量或许远比科学家推断的多。这是个令鸟类爱好者高兴的数字。“大鸨太有趣了,它机警性非常高,我与它们保持的安全距离也控制在四五十米,其他人距离数百米它们就警惕飞走了!我见到的是大群,它们会分成小群,每个大群中,只有一只鸟是头鸟,器宇轩昂,霸气十足,时刻机警地观察着四周的风吹草动,其他的鸟都是傻傻的。如果分成十只一群,那么又产生一只头鸟,时刻机警地守卫,九只都是傻傻的;分成三只,也有一只是头鸟,其他两只傻傻的。头鸟一看就是领导,时刻为整个群负责。这和书上讲的不一样,书上说有一只鸟是哨兵,其实是头鸟。”刘敏介绍这大鸨,如家庭成员一样熟悉。 相机,保护大鸨的武器 刘敏下地时,会背上草筐,现在到地里拾柴草的多是老人。他每天都会捡些柴草回家,门口堆成了垛,自家用不了,就送邻居。 刘敏的工具是一把长柄的镰刀,另外,还会带上他的武器———一架设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办公室赠送的相机。 村里人不知道刘敏每天到地里干什么,都觉得他可能精神有点问题,但肯定不会做坏事。 被爱鸟的动保专家、摄影爱好者发现是一次偶然。一次刘敏在地里见到两个东张西望的人,一看不是本地人,他直觉与鸟有关,他们问:这里有大鸨吗?他非常生硬地回答:绝对没有!结果他坚决的态度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后来交谈知道对方是真的来保护大鸨的,于是成了朋友,黄骅有个保护大鸨的农民的消息被传了出去。 每年有半年在地里,刘敏说他一点都不寂寞,因为每天都有故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警方收禁猎枪,鸟类的境遇开始好转。但狩猎者并没有罢手,刘敏在地里转,经常要面对自己的对手———猎人。 刘敏的眼睛像鹰一样尖,远处来的人,他能够分清是猎人还是行人,狩猎的摩托车他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 尽管,狩猎摩托很快,猎人手里有弩或者非法的猎枪,但刘敏有大鸨一样的机警。 他的武器就是相机。猎人奔着大鸨来了,刘敏就咔咔地照,一般对方会停下来,有人会骂他,质问“你干什么吃的?你算老几?”刘敏说,“我就是保护大鸨的,你要住手,就此一回我也不追究。你要敢伤害大鸨,继续干,这些照片我就给你发出去,就有人会管你!” 这样的经历有几十次了,但庆幸,一次也没有发生更恶劣的冲突。刘敏身高体壮,而且身后还背着一把长长的大镰刀。 除了保护大鸨,见到有捕猎野鸡野兔的夹子,他就捡起来扔到河里去。 遇到严重的情况,他就拨打沧州林业局公安分局长的电话,对方一看是刘敏的电话,一准接案处理。随着执法部门近年越来越重视,刘敏感觉大鸨和自己的状况安心多了。 有了他在,大鸨是安全的,遇到惊吓,大鸨会向着刘敏飞。因为保护大鸨,一年只给家里干半年活,家里的日子被同龄人落下,妻子也理解他,因为大鸨就是他的命。孩子也跟他学,孩子说,爸爸,谁要打大鸨咱就揍他。刘敏哈哈大笑:用不着,有爸爸在场,他们不敢!
|
关键词:大鸨,盗猎,动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