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老夫妇捐款近50笔 比希望工程早24年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后,每年的3月5日就成了“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在省会,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他们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视帮助他人为快乐,听说哪里有困难便向哪里捐款,早在1965年,他们就曾一次性捐款1000元用于教育事业。可以说,他们是比希望工程更早的捐助教育的志愿者,更是雷锋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常年奉献爱心的常之瑞老人如今已93岁高龄,儿子在医院陪护着她。 当年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给王玉林的表扬信。 12张泛黄的捐款凭证仅是一小部分 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园街与东风路交叉口的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在住院部三楼,见到了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常之瑞老人。常之瑞,生于1921年,年轻时在外国语学校当老师;丈夫王玉林生于1915年,同样一直在教育事业上奋斗终生。可惜在2002年,王玉林老人离世。 无情的时间在常之瑞老人身上留下许多岁月的痕迹,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生活已经无法自理,也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摆放在床头的12张捐款单据,似乎在替老人讲述着她和丈夫一生的追求和高尚品格。 这12张捐款单据依然保存完好,泛黄的纸张上记录了这些捐款的时间,最早的是1965年,最晚的一张是1999年,跨度整整34年。捐款数额少则100元,多则数千元不等。石家庄市捐资助教办公室、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井陉县民政局、小宋楼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一张张捐款凭证上的红印章,说明了这些捐款的去向。记者看到,这些单据中,近一半的善款都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另外,像为引水工程捐款、1996年夏天省会发大水等人民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困难时,两位老人都积极捐款捐物,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是我帮母亲整理物品时,发现的几张父母捐款时的收据,其实还有更多次捐款父母都没要单据,掏钱后悄悄离去。”59岁的儿子王宪新说,当年父亲去世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曾发现几张纸,上面记录了二老有记忆的一些捐款事项,光是那上面就记录了近50笔捐款。 1965年一次性捐款一千元要求不宣传 在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一些捐款单据中,记者看到一张1965年的捐款单据,这张49年前的单据上面说明捐款用于半工半读学校,捐款金额为1000元。 对此,当时的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还专门针对此事给老人回了一封表扬信。信中写道:“据教育局报告,收到你送交的捐款一千元,准备用于半工半读学校……你这种关怀工读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表扬……同时也接受了你提出的不向外宣传的要求。在此,对你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示热烈的赞扬……” “1965年正是困难时期,那时人们挣的少,一千元可是父母攒了很久。”王宪新回忆道,当时父母两人加起来每月挣一百多块钱,我们家兄弟姐妹6个,当时一家子的吃喝都靠父母。以家里当时的条件,我们明明可以过得舒服些,但二老一辈子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视帮助他人为快乐。所以我们全家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窝头,偶尔有点小咸菜就是好东西。一家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捐助上。当时的人们工资低的每月只挣二三十元钱。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西红柿一斤5分钱,现在西红柿一斤5块多,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那会儿的1000元有多多,估计顶现在的10万元吧!”王宪新说,可就是这么大一笔钱,为了教育事业,父母简单一商量便捐了。 1989年,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而老人从1965年起就开始捐款,可以说二老是比希望工程还早的志愿者。 父亲去世前几个月 还在捐款 对于父母的做法,王宪新称,他们一家都很支持。但最初看着周围有些小朋友穿件好的,吃点好的,他们也很是羡慕,可父母却总是教育他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其中,一张捐给井陉县胡家滩乡的单据,让王宪新记忆犹新。王宪新说,父母从1966年开始,坚持多年给胡家滩乡捐款,每次捐款的数额都不少于2000元。“当时父母得知那里建大后方,可国家一穷二白,政府也很紧张,于是父母就一直省吃俭用,把钱存下来,一笔笔捐去,给当地人买粮食,买建设用品。”后来,王宪新跟随父母到胡家滩慰问时,当地老姓都把自家好吃的拿出来招待他们以表感谢。“那时的场景,让我终身难忘,也更加理解了父母捐款的举动。”王宪新说。 父母都是军人,转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两人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人对父母的做法表示不解,但两位老人总是一笑而过,不多解释。可对子女,却一直严格要求。“他们总对我说,和当年为国牺牲的同志们比,我们能活到今天本身就很幸福了,我们不能求太多,还有更多人需要帮助,我们能尽一分力,就是为国家分担一点,也许还能救许多人的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在王宪新记忆中,二老最后一笔捐款是在父亲去世那年。“那是2002年父亲去世前几个月捐过一次款,但时间久了,没记住是为什么事捐的。” 我们会把良好家风 继承发扬下去 直到二老退休后,老人仍然希望用自己的事教育开导更多人加入到献爱心的队伍中。老人经常给学生们讲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同时要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虽然父亲去世了,但母亲仍然这样要求家里的晚辈。在王玉林老人去世前,他写了一部回忆录,讲述自己的一生,并将它当做传家宝交给了自己的孙子。“当时父母的工作都不错,算是领导,父亲退下来时是石家庄市教育局的副局长。可老人没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帮助我们几人,工作都是自己找的,现在我们的生活很一般。可想想父母的话,我现在感觉自己生活的依然很幸福。”王宪新说。 将回忆录给孙子,老人就是希望子孙们能将这种奉献的精神当成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兄弟六人也一直热衷于公益,得知哪里有灾难发生时,会像父母一样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图记者南开宇尚燕华) |
关键词:捐款,希望工程,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