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阜平当起“孩子王”
走出象牙塔,难免摔几个跟头 到学生家中走访
2013年8月25日,潘援作为“太行山——燕山计划”联合支教队队长,和15名队员到保定集合,又一起到了阜平。 潘援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环境:“青山绿水,武夷山脚下的清泉哺育我成长;碧海蓝天,鹭岛的琴声与书声伴随我成熟。”这个来自福建的南方小伙,对北方的闭塞山区没有太多了解。距离北京很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访,这是潘援和队友对阜平的全部认知。他说:“如果不是这次支教,我一辈子也未必能走到阜平。” 16名志愿者被分到阜平两所中学,潘援在城厢中学。 这群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很快遭遇了理想与现实不符的尴尬。 在城厢中学的8名志愿者开了次会,决定组织全校乒乓球赛,教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制作PPT,改革校园广播台…… 设想很美好,但潘援发现并不现实。城厢中学有2600多名学生,组织乒乓球赛的硬件设施不具备,室外活动安全隐患大;学校里超过45岁的老师占多数,教学压力和生活压力沉重,强行改变教学模式,会给老师们增加新的负担。 他说:“我那时才意识到,大学期间做的很多案例、方案,虽然获了奖但没实践,象牙塔里的很多设想并不符合实际。” 活动方案不实际,课堂教学也不顺利。对地理兴趣浓厚的潘援担任初一地理老师,第一堂课讲的是“地理课学什么”。潘援用了很长时间备课,挑选了自己到各国各地求学、实践的照片,想以亲身经历激发孩子们对地理的兴趣。 “准备的内容太多,脱离了课本,学生会惊呼,但实际学习兴趣不大。”他对自己的第一堂课并不满意。 |
关键词:孩子王,支教,基层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