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笋:成长在白求恩精神的阳光里
病床上的张笋仍面带微笑。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事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另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忠诚,是军人的灵魂。军人从诞生之日起,血管里就始终流淌着忠诚的血液。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放弃西方体面尊贵的外科医生所拥有的待遇,放弃一般人眼里求之不得的地位,来到弹片与血肉横飞、物质条件又极度艰苦的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在救治伤员中,手指划破被感染后依然不顾安危继续留在手术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重读白求恩的故事,可以让人不得不深刻认识和重新表述军人的忠诚和生命的意义。忠诚是神圣的,也是具体的,不需要豪言壮语,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在白求恩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张笋,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病人的生命看得高于自己,大学毕业毅然从军入伍;面临地方优厚待遇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2次赴非洲执行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在身患绝症、进入生命倒计时后,依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工作当中;向组织上交11000元特殊党费,并作出一旦生命终止捐献有用器官的庄严承诺……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从白求恩到张笋,有着太多的相似,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珍爱生命、爱洒患者的高尚医德;一名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为了群众的高尚人格;一名革命军人无私忘我、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怀……白求恩曾在四个月里行程千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上千名伤员;张笋从医17年,先后让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摆脱病痛折磨。白求恩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以减轻伤员的痛苦;张笋总是为患者着想,能不花钱检查的就多费点事望闻问切,能用普通药的绝不用贵药,能让病人当天就走的绝不让住院,能少来一趟的就打个电话交代清楚。白求恩研制出用于治疗战伤感染化脓的“毕普”药膏、用于既可盛放药械又可作手术台的运载工具“卢沟桥”等多种医疗器械,在救治伤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张笋坚持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1点,化疗期间,还坚持学习,补回因手术耽误的时间,多次在国际知名神经学科杂志《神经生理》、《神经科学》刊发论文,2次登上国际神经科学大会讲台作主题发言。 |
关键词:张笋,白求恩式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