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农业蹲点调研:为龙头企业扎根“培沃土”
同样地处深山区,两家农业龙头企业给宽城农民带来的影响却大相径庭——2006年,一家国内知名的农牧业巨头进入宽城,年可出栏生猪百万头,可因为原料在外、销售在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过是每头猪50元的养殖收益。2010年,板栗深加工企业神栗公司投产,3年时间,年销售收入破亿元,带动宽城板栗种植面积增加10万亩,仅收购价格提高一项就让19万栗农人均增收470元。 事实让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壮龙头、强基地,才能最终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深度融合、互利多赢。 为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宽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支持,政府出资对带动力较强的农业项目,进行场地“三通一平”,定期举行政企对接会,现场解决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资金扶持,县财政注资5000万元成立农业企业担保服务中心,为龙头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年可担保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鼓励壮大经济林和设施蔬菜等栽植规模;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100万元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网络销售。人才支撑,加强农业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并评定职称,每年给予农民技师1000元至3000元的技术补贴,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联合企业与各大高等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挂牌成立产品研发基地,对有机果品、绿色畜牧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并先后引进科技人才35人。 短短几年时间,宽城就催生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初步形成了一个板栗主导产业和生猪、水产、菌菜、林果、制种、蜂业、中药材等七个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率达到了66.7%,由此带动了全县板栗年增350万株,设施菌菜大棚达到8000亩……而随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逐渐增强。以宽城板栗为例,每公斤价格较周边产区要高出3元。 此时,做好品牌保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凸显。从流通领域看,宽城周边甚至省外不同品质的板栗纷纷进入,市场管理亟待规范;而在加工领域,2010年以前,仅宽城境内就有11家板栗粗加工企业,低买低卖,企业效益低微,栗农利益难以保护。 从2010年开始,宽城引导优势企业以收购、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整合县内板栗加工企业。2年时间,将过去的11家整合为1家,确保了板栗收购市场的平稳有序,也为保护“宽城板栗”这一“金字招牌”奠定了基础。 宽城工商局副局长蔡贺钟介绍,近年来,每到板栗收购时节,县工商部门就会发布公告,要求栗农和商贩必须标明板栗原产地,并且成立三个巡查组全县巡查,一旦遇到作假者,予以收缴查处,从源头上杜绝外埠板栗以假乱真,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副其实。 在政府大力保护和精心培育下,依托优质可靠的原材料,规范的市场交易,宽城农产品品牌越擦越亮: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25个,其中河北省著名商标2个,取得农产品品质认证34个,绿色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养殖企业22家。从今年3月份开始,宽城又正式申报河北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大力推进长城沿线50万亩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决定利用3年时间把示范区打造成“京东板栗”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蟠龙湖”有机鱼淡水养殖基地。 在强化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任何品牌要想做大做强,文化才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宽城满族自治县县长崔万峰说,宽城现存2棵树龄716年的古栗树,号称“中国板栗之王”;百年以上的古板栗树达10万余株;沿袭传统的有机板栗栽培系统应用普遍。去年以来,宽城开始深度挖掘板栗等农产品文化资源,“做文化、做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行动之一就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就在5月12日,历经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网上公示等程序,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该县还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约,开始制定《宽城板栗文化宣传规划》,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宽城板栗博物馆,举办全国性板栗文化节。 “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宽城板栗无论是知名度、美誉度还是影响力,都得到大大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宽城高端板栗品牌,推动整个板栗产业向前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崔万峰说。 |
关键词:龙头企业,企业建设,品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