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误读“哄抢”血汗钱
3日下午,在上海北翟路附近,农民工秦某拿着近1.7万余元工钱准备存入银行,但钱不慎撒落,被风吹散,遭到路人“哄抢”。他自己捡回3000元,半跪乞求下,路人还回700元。据报道,有些捡钱者还回钱,还有很多爱心人士捐助,不过仍有万余元下落不明。 漫画/王成喜 一次意外,催生出一场道德路演:一边是路人疯抢;一边是当事民工的跪求与恸哭。两相对照,不免让人感到悲哀。哄抢行径,向来为舆论所谴责。 民工的血汗钱被“哄抢”,确实刺痛人心。不少人追根溯源,搬出“法不责众”“集体无意识”“责任分散效应”等说法。对乱象归因,确实不乏反思之处,但就这起“哄抢案”来说,比结论先行更重要的,不是在“素质论”上做文章,更不是地域攻击,而是对碎片化真相进行梳理。 据上海一民警透露,从监控看,“哄抢”定性未必确切,因钱撒落的覆盖面较大,又逢红绿灯交替,场面失序,有些捡钱者不知把钱还给谁。事实上,在现场,不少好心人就帮忙捡钱,及时归还。尽管还不知未还者究竟是不愿还还是不能还,但肯定的是拾金即昧者固然表现差劲,可未必有代表性。个体道德认知参差不齐,再正常不过。若只因某些人捡到钱据为己有,就轻佻得出“社会道德下滑”的命题,也许是以偏概全。(佘宗明) |
关键词:哄抢,工钱,农民工,捡钱,血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