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PM2.5命名还有更好的吗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01 11:4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于网友的一片期盼声中,PM2.5的中文名称拟被定为平淡无奇的“细颗粒物”,这样的结果不免令围观者充满了失落感。2月28日上午,记者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获悉,经过专家讨论,目前委员会拟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客观地说来,合适的中文名字确实会利于普及知识与方便科研,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本身就是个专司“命名”而非主管雾霾治理的职能部门。对此网友需要冷静看待。

  对PM2.5中文命名,真正要关注的是“细颗粒物”名称的准确与否,能否推广。在我看来,PM2.5与“细颗粒物”的中文命名是不兼容的。一般来说,科普式命名应合法、科学、易读易记、尊重社会文化、无歧义与可应用。由专门的命名委员会将PM2.5定义为“细颗粒物”,合法性与可应用自然没问题。但说到无歧义、易读易记与尊重社会文化与心理,“细颗粒物”显然有心无力。

  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PM2.5早已不再是某种指称,而是包裹了太多情绪与无奈的符号。是的,许多公众未必就知晓PM2.5指的是“大气中粒径小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的颗粒物”,但他们明白,PM2.5正在毒害着我们的健康。以此对比,中性的“细颗粒物”命名不甚准确。

  什么才能切实丈量社会名称的可接受性与流传度?只有人心与时间。譬如10年前的非典事件。当时,这种疾病曾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但十年攸忽,至今人们多只记得“SARS”或“非典”的简称。

  命名假如不能契合于情理,那么就是虚妄且轻浮的。有网友提议,不妨叫PM2.5为毒雾,至少显得“贴切”。而正常呼吸与适宜居住的指向,恰是PM2.5与“细颗粒物”名称中感情色彩的隐形差异。

 

关键词:PM2.5,命名,细颗粒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