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枣强商人
过年了,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子,从外地回家过年的车多了,车的档次也高了。细数车子的主人,大多经商。这些从农村走出去的经商者本是农民,但现在已从土地上离开,他们创造了财富,推动了商品流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崛起,也给当地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他们中有我的亲戚、朋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枣强商人。今天(3月4日),我们就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商海拼搏的故事。 勤奋努力成就小康人生 第一个故事就从我的堂哥开始。想当年,堂哥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当了一名燃气配件推销员。那时候交通通讯都远没有今天便捷,曾有亲戚花20000元买了一个“二哥大”(一种老式无绳电话),每次接打电话都要往房顶上跑。那时候很多工业产品要靠推销员全国各地推销。 堂哥入行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晚了,市场竞争变得激烈。他说曾经去过一个很远很偏僻的地方,满以为同行没有来过,可是接待人员淡淡地告诉他:“你们枣强人已经来过了。”堂哥听到这句话时心里一定充满了绝望和畏惧,以致他多年以后讲起这个故事时脸上充满了回忆的苦涩。 过了几年消沉的时光,堂哥终于等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那时候燃气配件推销越来越难,有些推销员就尝试着利用手里的渠道资源转型做批发商,而且转型成功了。堂哥从这些人转型的例子里受到启发,做出了一个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的决定———做代理批发。 1998年,堂哥携妻带子来到石家庄,租住在石家庄火车站附近一个破旧的民房里,15平方米大小,不但要住一家人,还要放货,日子自然是窘困非常。堂哥每天起早贪黑,骑着三轮车穿梭在石家庄的大街小巷和南三条市场之间,为了生存艰难地打拼。此外,还要承受一个外地家庭融入大城市的种种艰难。 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堂哥如今已在石家庄站稳了脚跟,他在南三条市场有了自己的门市,当起了小老板,还先后购买了4套房子,全家人的户口问题也解决了……除了每年春节带着全家人回家过年外,他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石家庄市民。 在枣强,正是无数堂哥这样的经商者,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家乡的燃气配件厂商,才支撑起了枣强县雄厚的燃气配件产业,也正是燃气配件、玻璃钢、输送机械、印刷等十几个产业,才支撑起了枣强县雄厚的县域经济,继而在税收、就业等方面普惠全县人民。 乡下农民闯荡国外市场 第二个故事是我大营镇的一个朋友,在莫斯科做服装生意。 枣强县大营镇皮毛产业历史悠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营生产的高档裘皮服装多集中在北京雅宝路一带,西方商人主要是俄罗斯商人,从北京雅宝路贩卖到莫斯科,继而向欧洲腹地销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大营皮毛商们眼睁睁看着外商拿走大部分利润,但因为不懂外语,更不懂国外市场行情,只能任人宰割。 朋友当时在雅宝路卖服装,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到莫斯科去试一试。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朋友不顾家人的反对,仅仅依靠认识一个在莫斯科上学的中国留学生,毅然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初到莫斯科的时候,朋友没有钱,语言不通,市场不了解,他在留学生的帮助下租了房子简单安顿下来,就一头扎到莫斯科的批发市场。 那时候前苏联刚刚解体不久,当地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还不健全,一个外国人在当地做生意难度可想而知。朋友在莫斯科最难的时候连房租都交不上,房东看到他每天早出晚归不知在忙活什么,还不交房租,要把他赶出去,幸亏那位留学生赶来解释和说情,朋友才没有睡到大街上。 朋友是大营走出国门的第一人,从这位朋友开始,大营的皮毛商人才陆陆续续到莫斯科做生意。目前,以大营皮草商人为主的枣强商帮,在莫斯科已有200多家企业。大营的高档裘皮服装,从此得以躲过国际商人的盘剥,直接面向欧洲市场。 朋友说,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纠纷时有发生,因为历史遗留的灰色清关问题,强制检查、没收货物、搬迁市场等问题时有发生,大多以中国商人的利益受损为结局,有的商人还为此倾家荡产。但是,做国际生意没有冒险精神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担心这些事发生就不去做。 目前,朋友在莫斯科一年的销售额已接近7000万人民币,但他还不是最多的,有的已有几个亿的规模。朋友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后,生意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老家大营和北京各开了一家服装厂。每年,朋友就像候鸟一样,在国内国外两地迁徙。 现代版《走西口》的苍凉风骨 在余秋雨的《抱愧山西》一文中,描绘了晋商《走西口》的苍凉,贫瘠的平遥、祁县的土地,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这里的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到外地经商谋生。一首《走西口》的民歌,唱出了亲人别离的痛苦,也唱出了一个强大商帮的风骨。枣强商帮的表现,像极了现代版的《走西口》。 改革开放之初,神州大地春潮涌动,多少枣强人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告别家乡的土地,告别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外地寻找生活的希望,他们中有的人成功了,成为今天枣强商帮庞大群体中的一员,但也有的人遭遇了失败。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丈夫、妻子和三个孩子,丈夫勤劳耕作,但是日子仍旧过得艰难,丈夫不甘心这样的日子,决定像周边很多人做的那样到外面闯一闯,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那时候枣强流行“跑业务”,丈夫去一个“跑业务”的亲戚那里讨教了经验,然后怀揣着东挪西借来的一笔钱,一头扎到了东北市场。 在黑龙江一个偏僻的城市,丈夫在车站候车时,总有一辆车在附近晃来晃去,上面的人还不时过来搭讪:“去哪里,我送你,便宜。”一打听,价格还真是便宜,丈夫没有多想就上了车,可是他不知道,这是一辆黑车,车上的人也黑了良心,一阵拳脚,丈夫身上的财物尽被掳去,然后被弃荒野。丈夫后来历尽艰辛回到家乡,业务当然没有收获,他的雄心也从此受挫,再没有勇气走出家乡。 如今,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形态也早已不同。新一茬的枣强商人,早已不是当年那种闯荡的模式,交通通信的便捷,也使分别中少了许多惆怅和思念。但是,谁又能说,今天庞大的枣强商帮,不是建立在最初一代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基础之上呢? 县域经济因商而兴 没有人知道枣强商帮的确切人数,因为他们分布在广泛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但这个群体一定有着庞大的规模。他们每个个体的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着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而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更多的人走出农村,拥抱商品经济的大潮,从而为枣强商帮群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商帮和县域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大营皮毛商人孙佐民,他从小离开家乡,辗转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从学徒工一直干到几家皮毛贸易公司的董事长。改革开放以后,孙佐民回大营省亲,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父老乡亲还过着苦日子,心里感到很难过,于是利用自己在香港的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帮助家乡发展皮毛产业。 孙佐民没有想到,他当年的善举会给一方经济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大营镇拥有皮毛加工企业1.1万家,从业人员12万人,皮毛专业村94个,专业户6000多家,皮毛业以大营为中心辐射到2省5市县300多个村庄,形成了方圆达百里的经济圈。而大营,也发展成了枣强县乃至衡水市的南部经济重镇,其财政收入一度占据枣强县的半壁江山。 枣强商帮取得的成绩是如此辉煌,但是也有隐忧。有识之士指出,与其他商帮相比,枣强商帮还缺少真正优秀的领军人物。比如枣强最早发展水暖铸造业,但最大的暖气片厂却在邻县;枣强最早发展玻璃钢,但邻县一家玻璃钢厂的规模是枣强几家工厂之和。枣强商帮要在我国商业史上写下一笔,未来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关键词:县域经济,枣强,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