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热点:“两会好声音”从哪里来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引起高度关注。会内会外,论国是,说民生,热点频出,焦点汇聚。2013年全国两会本报北京报道组,在及时报道两会新闻的同时,还将以谈话的方式梳理两会热点,近距离观察两会,用新视角解读两会话题。 ———编者 李忠志:来到北京这两天,如果问我最关注什么,那就是“声音”———聆听到有价值的“两会声音”。两会这个公共平台,首先是汇聚各类声音的平台。会场内外诸多声音中,我们最期待听到的又是代表委员们的声音,他们代表人民参政议政,履行职责,他们的声音是百姓的心声,也是中国进步的声音。 谷峰:对于我们这些报道两会的记者而言,每年都有一个担心,就是怕听不到有价值的声音。但这两天,通过记者与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接触,我们打消了这个顾虑,无论是新代表委员,还是老代表委员,不但热情高,而且有价值的“声音”多。 曹阳葵:在与代表委员接触中,我发现有一些建议,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价值,比如,关于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一步融入城市的建议、在社区建立托老所的建议、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建议,等等。 李忠志:每一条建议都关系到群众利益,值得称赞。全国两会,各类声音汇聚,什么样的声音才称得上是“好声音”?以往,有两种声音似乎很受一些媒体关注,一类是明星代表委员的声音,一类是哗众取宠的“雷人雷语”。这类声音虽然很能博取眼球,却不一定是“好声音”。“好声音”并不在于由谁说,更不一定追求轰动效应。我想,它的标准有这样几个字,一是“准”,准确反映民意呼声,回应群众关切。二是“新”,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代问题。三是“实”,建议提得实,措施能落实。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发出成熟理性的声音,而不是图热闹、秀个人,这不仅意味着代表委员素质的提升,更意味着政治的进步。 曹阳葵:进入“两会时间”,人们不仅希望听到“两会好声音”,更关注“好声音”从何而来?我想,最重要的是“接地气”。平时和群众联系少、互动少,会议马上要开了,临时抱佛脚,仓促提一些建议,临时准备讨论发言,绝不会发出“好声音”。代表委员在两会上说什么,应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提一些对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有益的建议。代表委员“接地气”,声音才会“有底气”。我了解到,咱们省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叫杨静之,他曾为了一个提案奔波调研了三个月。 谷峰:你说的是一种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我想这背后还有一种更关键的“身份意识”问题。代表委员的职责是代群众立言,为百姓谋福。以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为例,城乡约67万人分配1名代表名额,就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所说的那样,你的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的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67万人沉默。代表委员要明确“角色定位”,如何发声应考虑到他们所代言的群众。 李忠志:承载起人民群众的托付,把他们的利益诉求体现到公共决策中,正是代表委员们发声的责任所在。期待代表委员们献良策,建诤言,发表更多真知灼见,提交更多有责任感、有力量感、有价值的建议,让我们听到更多的“两会好声音”! |
关键词:两会,好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