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结缘 承德有个“泥人张” 准备弄个泥人馆
初试身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玩“泥人”,首先得有合适的泥,这在承德可不好找。 从北京回来,张建功开始拿橡皮泥试着捏,感觉不行。一天在单位,工作人员安空调,封堵空调管子边缘缝隙的油泥让他盯上了。 “师傅,给我一块。” “你要这油泥干啥?” “玩呗!” 张建功拿着油泥,想着在北京记的制作过程,捏个约十五公分高的老头,也是戴着草帽拿着烟袋锅子。他自个儿感觉挺好,就放在办公桌上。同事看到了纷纷说,“你这手艺真不赖呀!” 初试身手就获得了称赞,让张建功一下开了“窍”:退休以后干这个不错呀! 由于油泥软且难干,时间一长,捏的老头就塌了。下定决心的张建功开始找土。首先上网查,看看“泥人张”的土是哪弄的。原来是网购的,最便宜3.8元一斤。“捏一个差不多的,得用二三十斤,代价太高了。” 张建功玩泥有点“抠”,只要遇到花钱地儿,在他这就成了“问题”。工作台是在食堂找的破饭桌改造的,工具是两根削尖的竹筷子,土是他寻摸好长时间,在承钢挖楼基工地放弃在山坡的地下土,用时就铲两掀儿带回来。“如果没找到土,可能就放弃了。” 自此,张建功“零成本”开始了泥塑之旅。 捏出门道 为了学好这门手艺,张建功上网找相关视频、书籍,然而这方面资料少得可怜,“在网上就找两个视频,一个是北京‘泥人张’的,另个是外国视频,说的英语,听不懂,只能看他的操作。”视频、书籍里只讲个大概,没有细节,这让他有点“郁闷”。 他打听好久,想在承德觅个知音,相互交流一个。然而承德玩泥的人才“凋零”,知音难求。 张建功没有气馁,他找了几张天津杨柳青年画,照着捏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着经验。这一深入让他感到“学问大了”,“看别人捏时很简单,自己一捏不是那回事,挺繁杂的。” 为了玩好泥人,他不光练,还常看有关过去的影视剧,观察人物的神态、服饰,看正面、侧面、背面的样子。闲暇之余,他会拿出铅笔,在本上画人物素描。 张建功的泥人有自己特点,包括眼眉、眼珠等细小部位,都是用手捏出来了,不饰任何彩绘。 为了让泥人看着神态逼真,他时常自己对着镜子“挤眉弄眼、歪嘴斜唇”,抬抬胳膊弯弯腿,看看衣服褶皱的纹理。 一件作品出来,老伴常常是第一个观众,“这个看着挺像。”老伴的评价宣告着他的成功。 “你看,这件五子夺莲是以前的作品,我留着做记念。与现在的比较,之前的作品有些粗糙,人物比例不够好。”张建功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有时瞅着不顺眼,就自己琢磨,然后一勾一点,效果就出来了,“这些只能在操作中自己领悟。” -本报记者张云飞张艳梅泥里乾坤 渐渐地,张建功捏泥人玩出了名堂,许多人跟他索要作品。他很大方,只要相中哪件,就会让人拿走。 “前几天还被拉走30多件呢。”现在张建功家中,两间屋子成了“展览馆”,摆放着各式的泥塑。通过送人泥塑,让他又发现了缺陷,之前作品不能拆分,泥塑大点,运输就成了问题,细微部件容易碰坏。 张建功尝试着改进,现在的一些作品,头、手等部件可以拆卸。开始只想着方便运输,可没想到还能产生了另一种效果。 “你看这件猪八戒背媳妇,换个头,美女变成了猴子,多有意思。” 辽宁省的一位博物馆馆长来承德,在饭店看到张建功的泥塑,立刻瞧上了眼,特意花钱买走了他3件作品,还邀请他去辽宁参加泥塑交流会。 这让一直抱着“玩”的张建功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让他萌生了很多想法。 他准备今后以承德为背景,参考民间传说,捏出一个个故事。去年10月份,他特意捏了十二个清朝皇帝,加上慈禧和太监李莲英,共十四件作品在离宫门前展览。“这些人物都是按照清代画像捏的,十二个皇帝坐在蟠龙椅上,花了两个月时间。”作品引得许多人围观,还有人特意询问价格打算收藏。 “将来把我家滦平老院翻盖一下,弄个泥人馆,供大家来参观,也能丰富一下百姓的文化生活。”张建功憧憬着未来,喜悦映上眉梢。 |
关键词:泥人,捏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