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学者著书披露保定军校建校的原因
由河北省保定市文化局局长王福友等人合作编创,以保定军校发展脉络及保定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保定军校》一书,日前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以文献纪录片形式对保定军校建校原因的披露,引起多方关注。 据王福友介绍,该书创作中的最大困难在于相关历史资料的匮乏。受战乱等因素影响,有关保定军校的很多珍贵资料已遗失。为此,他和任存曦、张广川、孟娜、翟志刚、李新锁等当地文史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等形式联系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与个人,查阅上千万字史料,并实地考察、多方求证,力求书籍内容的准确与翔实。 据了解,《保定军校》一书以“历史抉择”、“学府春秋”、“步履维艰”、“将军摇篮”、“执教黄埔”、“锋芒初露”、“群星璀璨”、“彪炳千秋”共8集内容,对保定军校的诞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在黄埔军校、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中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详细朴实的介绍。 书中披露,当时的清廷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等五次战败后,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与经济危机,练兵强国势在必行。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曾下令编练新军作为“救时之策”。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开办学堂、培养高素质军官的重要性。1885年,李鸿章开办了天津武备学堂,为保定军校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并准备了必要的师资力量。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拉开了保定军校的序幕。此后,保定相继开办各类军事学堂、学校,直至191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诞生。 同时,该书还揭秘了军校设在保定的原因。当时清廷赖以维系的主力军淮军屯兵于直隶,发迹于淮军的李鸿章、袁世凯相继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镇保定,就地办学强军顺理成章。《辛丑条约》后,驻扎在天津的八国联军向清廷发布照会,规定“禁止华兵驻扎天津之军队二十华里内前进或隔屯扎”,以免与八国联军“相撞滋事”,使得天津周围20里和津唐铁路沿线驻扎中国军队成为禁忌。把编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移到直隶首府保定,可以说是清廷再三权衡后的结果。加之保定地处京畿重地,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与区位优势,其崇文尚武之风也为发展军事教育提供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因此,军校设在保定是偶然中的必然。 此外,该书还对保定军校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及保定军校所卷入的政治斗争等进行了介绍。 编者称,该书的“保定军校”采用的是宽泛广义的“保定军校”概念,即自1902年设立“北洋行营将牟学堂”开始到1923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停办这一时期保定所有的军事学堂、学校。 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志廷表示,该书注重史料的使用、发掘与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保定军校的发展脉络与其历史地位准确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保定军校知识与文化的普及。 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曾培养了包括2000余名将军在内的万余名军事人才,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 |
关键词:保定军校,建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