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数千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 乡亲们竖起大拇指
返乡大学生王杰(右)查看新栽种的美国竹柳的生长情况。高文君摄 时下,正是全国699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在我省正定县农村,却活跃着数千名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他们正以自己风生水起的创业经历召唤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都说是‘土饭碗’,其实是‘金饭碗’”—— 近三年来,全县1/3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 5月27日一大早,正定县南牛乡塔屯村。 27岁的陈冬冬抱着饲料盆刚走进自家的羊圈,兜里的手机突然响了。“冬冬,你这羊倌兼猪倌当得咋样了?”手机那头,传来朋友关切的问候。“好着呢,啥时候你来指导指导?”打开通话免提功能,又黑又壮的陈冬冬一边喂羊,一边和这位北京的“前同事”调侃着。 短短一年间,陈冬冬从昔日的一名北京“白领”,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精品猪、精品羊繁育养殖能手。 陈冬冬2007年毕业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他也曾怀揣着“城市梦”,为求职跑遍了省内外多个城市。最终,他在北京找到了一份数字地图测绘员的工作,并逐渐升职为公司的项目组长。在大城市工作,工资待遇也不错,家人、同学都觉得他挺幸运。 然而,去年春天,陈冬冬却突然提出要辞职回乡养猪。同学们不理解,公司老总再三挽留,同事们也没少劝:“放着北京的‘金饭碗’不要,回去抱啥‘土饭碗’,你脑子进水了?” “都说是‘土饭碗’,其实是‘金饭碗’。”提前嗅到了“乡土气息里的商机”,陈冬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返乡创业。回乡后,他根据市场对精品羊肉、猪肉的需求,跟着河北农大毕业的同学,仔细学习了精品猪、精品羊的科学养殖技术,在家里办起了小型养殖场,当年就获利10余万元。最近,在乡里的支持下,他又申请到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开始筹建新的畜牧养殖小区。 乡亲们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大学生行! 加入“返乡潮”———和陈冬冬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正定籍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全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三分之一都回乡创业。”正定县委组织部负责青年工作的副部长曹伟介绍说,近三年来,正定籍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大约有3000多名,其中有1/3选择返乡创业,走上了“在农村创业,在田地上班”的新路子。 这些返乡大学生不光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在北早现乡小客村,29岁的王杰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原本在省会一家药品销售公司干得不错。2011年,他回乡创业,引进金叶榆种植,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去年,他带领50多户乡亲,组建起“绿林苗木合作社”,种植苗木400多亩,帮大家每亩增收4000余元。 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待遇——— 不仅把大学毕业生引回来,还要让他们“扎下根” 大学生返乡创业干得风生水起,离不开政府送来的好政策、好机遇。 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待遇———为吸引大学生群体回流农村,正定县2011年开始启动“农村好青年”评选。一旦当选,3年内,每人每月800元补贴,如有农业项目和创业设想,全方位扶持。评选一经启动,应者云集,报名人数达到3000余人。经过激烈竞争、层层筛选,172人最终当选首批“农村好青年”。 南楼乡南楼村的徐晓静,返乡后拜师学艺,租地种花。她种植的花卉虽然质量很好,但因为刚刚进入市场,一时很难打开销路。为帮她打开市场,乡里替她联系了县园林部门。去年,正定县的绿化摆花有1/3用了她的花。如今,她的花已经卖到了北京。 吸引大学生返乡不难,要帮他们扎根却不易。为了帮返乡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真正扎下根,正定不仅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还引导他们竞聘村官,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逐渐融入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2012年,正定17名返乡大学毕业生当选了县级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6人当选了乡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一个村,地儿不大,但舞台很大、天地很宽。”亲眼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扎根,北早现乡党支部书记高敏感触颇深:“只要有心扎根,即便是在小乡村,大学生也能舞出大精彩。” 省社科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樊雅丽认为,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急需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营销方式和理念的“现代农民”。而大学生在网络营销、挖掘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恰好满足新型农业对“现代农民”的职业要求。“引回来,扶上马,再送一程。”樊雅丽认为,只要政府从更高层面为大学生返乡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社会保障等全方位支持,返乡大学毕业生必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正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