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平乡中年教师胡清汝:32年扎根乡村传承祖传师德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18 08:5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平乡县常河镇中年教师胡清汝,从教32年,精心教书育人,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胡清汝老师的背后,是一个传奇的家族,70年的时间里,全家四代人出了20名乡村小学老师,“四世家传,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作为这个教育世家的中坚人物,胡清汝传承着祖传的为师之德。

  继承祖业,17岁开始从教

  今年49岁的胡清汝,看起来还很年轻,但他已经从教32年了。

  17岁开始在自己的出生地贾村当代课教师,胡清汝的工作轨迹一直没有离开常河镇。在贾村工作多年,后来担任过明德小学的校长,现在他是常河学区的副校长,主管整个学区的教学,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各个学校、教学点,是他今天生活的常态。

  胡清汝对于乡村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这个家庭已经有近70年的从教家承,出过20名乡村教师,有20000多名孩子是他们家族的学生。

  1945年,平乡解放,胡清汝祖父胡金錡(字怀璞),因早年读过私塾、品学兼优,被选为成为新成立的贾村小学的教书先生,后来这所小学有60多名学生,就是他一人在承担教学的重任。他在贾村、周庄两所学校任过教,为附近村庄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祖父给胡清汝等后辈留下了做人为师的道德准则: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当地人尊称老人为“胡先生”。胡先生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每一天都把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留下个别辅导,从不放弃一个学生。在老人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希望。

  胡金錡的两个儿子、胡清汝的父亲胡庆瑞、叔父胡亮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乡村小学教师。父亲、叔父,继承着祖父的师德,视学生为亲子。即使时隔多年,学生们还在怀念他们的恩情。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当时高考录取率很低,没考上大学。适逢村里缺一位代课教师,于是,胡清汝继承祖父、父亲的职业,走上了先辈曾长年耕耘的讲台。

  当时的代课工资只有40元,但胡清汝仍很喜欢这个职业,因为从小时,他就对七尺讲堂充满了景仰,在他幼小的心中,长大做祖父、父母(母亲也当过小学老师)那样的老师,是最神圣的理想。

  像爷爷父亲那样当老师

  开始教书时,胡清汝并没有受过师范的培训,但家教给了他最好的教育。

  他生长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自幼养成了礼让谦逊、勤勉好学的个性,年轻的他很快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教书,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他沉浸到当教师的幸福中。

  胡清汝教的第一批孩子已人到中年,至今还保留着儿时当胡老师学生的温暖记忆。胡清汝老师接手的第一批四年级的几个学生基础不好,冬天夜长,胡老师把他们叫到自家里补课,每晚辅导到10点多,再一个一个送回家,其中还有两个外村学生。后来,这个班里有四个学生考上了大学。

  当时学校很破旧,为了建校,胡清汝在村里挨门挨户动员乡亲们集资,自家带头。他让村委管账,钱不过手。进砖,他跑砖场;进瓦,他跑瓦场;买木头,他与人讨价还价……学校盖了10天,胡清汝义务看守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个月。

  村民王孟银有三个没娘的孩子,他不在家时,孩子都是胡清汝叫到家里管吃管住。王孟银交不起孩子们的学费,胡清汝替他交。邻村杨尔庄蔡贵增二儿子学习优秀,但因为家庭困难,一到交学费时就不上了。胡清汝跑到他家里说,“你没钱交,我替你交。”蔡贵增说,“考上大学我更没钱。”胡清汝说,“大学我也替你交。再穷也不能把孩子耽误了。”

  胡清汝后来转成了民办教师,但工资开始也只有七八十元,还要养家。对自己,他几乎节俭到了极点,多年里,上百次到县城办事,都没有舍得在外面吃过一次饭。但每次进城他都要去书店,买回教学方面的书籍回来学习。

  他不错过任何一个业务学习的机会,仅在县三中、丰州镇北牌学校就悄悄听课百余节。1991年暑假的一天,胡清汝在县城参加小学语文培训班。遇到大雨,他冒雨往学校赶,近13公里路上,他摔了三次跟头。负责培训的老师看到全身湿透的胡清汝,感动地说,“就冲你这种精神,我不但照常上课,还要尽量多讲些内容。”

  点点滴滴,胡清汝坚守着祖父、父亲为人为师的做法,在他的记忆和价值观里,老师就是这个当法。

  在清贫中坚守

  因为清贫和家庭经济压力,胡清汝也曾动摇过。1989年,他的工资只有90元,还经常被拖欠,经常半年甚至一年发不下来,而这时,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这时,许多民办、代课老师辞职了。这时,商品经济兴起,平乡县自行车业短短的时间里让许多人发财致富。许多辞职的老师从此告别贫困。

  贫困压得胡清汝一家喘不过气来,家里的几亩地几乎成了全部的指望。为了种地,他的农具经常放在地里,起早贪黑干一会儿,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分钟。

  即使是这样,赶上家里的事情多,常常需要借债过日子。而出外当一个小工,每月也能挣到300元。

  内弟在成都搞自行车配件发了财,回来鼓动他,“姐夫,跟我干,我投资,你们给我做车座子,一年最少让你们挣5万元!别当这个穷民办教师了。”

  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胡清汝交了辞职报告,村支书胡泽存红着眼圈对胡清汝说:“清汝呀,咱村又穷又偏,没人愿意来,你要不干,就没有老师了。”这句话,在外人听起来也许不算什么,但对生于这里长于这里的胡清汝来说却振聋发聩,让他终生萦绕耳边。

  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着他。胡清汝走进教室,迈上讲台,步伐沉重、语速缓缓地说:“同学们,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了。”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突然,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老师,你别走!”“老师,你别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同学们一个个趴在课桌上哭了……

  胡清汝也哭了,他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别哭,老师不走了,永远不走了!”

  后来贾村小学的老师依旧走马灯一样地换,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但胡清汝依旧坚守在这里,共28年。

  这28年里,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学区名列前茅,从这所小学走出了47名大学生,贾村小学成了当地的名校。

  当校长也不改老黄牛本色

  2008年9月,合校并班政策开始实施,新建的西位明德小学启用,胡清汝出任校长。虽说是新建学校,但只有一座空空的教学楼,其他配套设施还不到位:没水没电,无宿舍无食堂。校园工程建设垃圾遍地,到处是大坑小坑,杂草丛生……

  记者采访时,学区校长马在兴介绍说,当时经费没有到位,胡清汝从家里把卖玉米的钱都拿来搞校园建设,至今还有一些款项学区还没有还清。

  胡清汝带领全体10位女教师亲自动手铲垃圾、除杂草、平校园、修道路、打扫课室。经过半个月的苦干,学校基本达到正常教学要求。因为学校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吃住在学校,赶上雨雪天,道路泥泞,有的学生就无法来校上课,一些孩子的学习慢慢掉了队。

  为了让孩子们能寄宿,他建食堂、改宿舍、引水、拉电,骑着自行车四处沟通奔走,一个多月瘦了10多斤。

  后来学生可以住宿了,胡清汝的角色也多了,老师们戏谑地称他有五个角色:护士、警察、木工、电工、水暖工。哪个孩子病了,他第一个问询、联系医生;哪个孩子从学校跑出去了,他带队搜寻;课桌凳、门窗、学生床铺损坏了,他亲自修理。

  胡清汝和老师们相处,从来没有校长的架子,待人温厚如兄长。后来明德小学分配来几名家在外地的特岗教师,每当这些老师要回家时,他就让儿子开着车送他们到车站,返校时同样到车站去接。星期天或节假日,就把特岗老师叫到自己家中,给他们包饺子吃。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在教学上给予耐心地指导,一有时间就向他们传授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不到半年时间,他们都能胜任教学工作了,一年下来都成了学校的骨干。

  带领下一代献身乡村教育

  今年,胡清汝的一个侄女大学教育专业毕业、一个侄女幼师毕业已在一私立幼儿园工作,这个教育世家,从胡清汝祖父算起,一共有20人当过老师,现在在岗的有13人,基本都是乡村中小学老师。

  当地一位曾从教育行业改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即使是现在,乡村教师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干,特别是年轻人,1000多元的薪水对他们没有诱惑力,仍然认为乡村教师没有出息,在社会上没有人求,社会地位较低,与城市里大不一样。

  但胡清汝的儿子、女儿和侄子、侄女们都选择了老老实实教书,家人中除一个堂弟考取了公务员改行之外,其余人都在中小学教书。他的子侄辈都曾是他的学生,一个家族的家风,职业的神圣感深深影响了后代,“我们家的人都喜欢这个职业。”胡清汝说。

  2011年,胡清汝在平乡县英才学校任教的侄女胡树桧代表全家获得了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颁发的“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同年10月,平乡县教育局下达文件《向教育世家———胡清汝一家学习的通知》。

  在平乡教育界,胡清汝被誉为乡村教育的“老黄牛”。

  如今,胡清汝已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常河镇学区的业务副校长,主管全学区的教学,他上任后依然兢兢业业,保留着“老黄牛”的本色。从教32年,胡清汝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25项,两次走上央视……就像乡间朴素的油菜花,不经意间就有了炫目的灿烂。 胡清汝说,“现在家里教书的人多了,知名度也更大了,我要带领着弟妹、子侄们,教好书,将爷爷、父亲、叔叔的师德,传承下去。”

关键词:乡村老师,师德,胡清汝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