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赝品大量进入博物馆背后有黑色利益链条?
私人博物馆建成的背后有公权力的影子按说,只要建馆资金来源合法正当,村民没有异议,村里盖个博物馆,戴一枚硕大的文化假钻戒附庸风雅,招摇过市,未见法有明文禁止。只须遵守农村集体资金的相应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经过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履行民主程序,经过村民会议或其代表会议通过即可。 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 不过,这个充斥赝品的奇葩般的博物馆,却堂而皇之地挂有“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国家级3A景区”等众多响亮名头,是“冀州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也因此,它不再只是村里的私务,而上升成为公共议题。 引人深思的是,这个尚且没有正规手续的私人博物馆,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官方头衔呢?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表示,这类博物馆全国各地都有,“大部分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很多博物馆跟政府换资源,盖一个全是赝品的博物馆,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馆,规模还越大。可以拿来和政府要税收优惠、投资额补助、日常运营补助、为博物馆提供用地保障等。” 为了提升景区级别和知名度,在获取所谓“文化名片”的同时打造文化旅游经济,这是很多地方政府默许甚至赞许一些劣质博物馆存在的理由。…[详细] 确实存在一批“国宝帮”,傻傻地、坚定地认为自己手上藏品就是真品在古玩收藏圈,像冀宝斋这样藏了一屋子赝品,还敢于公开展览的人不少。随着冀宝斋一同浮出水面的,还有在收藏圈暗暗涌动多年的“国宝帮”。“国宝帮”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既有刚入行不久的收藏菜鸟;也有坚持“捡漏”几十年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有工薪一族,也有对收藏一窍不通却好附庸风雅的企业家。 支撑他们收藏的共同信念就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遗留在民间的好东西不胜繁数。他们还有“三个不代表”理论: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博物馆没有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历史记录没有的不代表不存在。在这种信念和理论的支持下,他们发现,神州处处有“国宝”:一件件雍正粉彩金陵十二钗人物纹大缸;一个个直径一米五的元青花釉里红大盘,从各个不知名的角落逐渐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各地的“冀宝斋”。 更重要的是,有理由相信赝品大量进入博物馆背后有黑色利益链条我们可以从一件假文物的“升天”之旅谈起。2011年8月,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长沙窑大执壶是赝品。此消息一出就引起了业界的大讨论。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这把壶根本就不是什么文物,而是一个产自近20年的仿制品。如此低劣的仿制品怎么就被当成是镇馆之宝呢?这背后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呢? 过程是这样的:此壶有两把,曾经是一位不知名的卖家送到丁仰振(原主人,农民)的家中,当时丁以1600元的价钱买下,丁仰振带着其中的一把壶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赛宝,鉴定现场就被专家否掉。但是丁仰振却在记者面前说专家认同这把壶。若干年后,正逢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征集文物,丁仰振正在为他的藏品出路着急,两者一拍即合,专家们还一致认为此壶应该申请国家一级文物。后来在杨静荣的指正下,才结束了这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造假作坊、商贩交易、民间赛宝、专家鉴定、文化展览、博物馆镇馆之宝。路数就是这样的。这其中,专家,卖家、中间商,三者都会牵扯进一种利益关系,说不清道不明。而一些资金充裕的“大藏家”就成了他们的目标,动辄几十万几百万购买,在这个“大藏家”背后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就好像围绕在冀宝斋王宗泉身边的文物贩子、制假者和鉴定专家一样,他们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忽悠他不断地掏钱购买赝品。 |
关键词:冀宝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