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路权于行人”理念应成共识
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即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规范强化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的路权。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得小于2.5米,人行道的宽度则不得低于2米。同时,新建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不得设置停车位。(9月25日《法制晚报》) 一直以来,中国式路权分配都是机动车优于行人、自行车,小汽车优于公交车。以济南0.2米宽的“史上最窄人行道”为代表,许多城市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都非常狭窄逼仄,有的甚至干脆取消非机动车道,让自行车和路人一起去挤人行道。同时,道路两侧本就不宽裕,密密麻麻的停车位还要占去一多半,进一步挤压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很多时候,行人只能被迫走上机动车道,在车水马龙中小心翼翼地穿梭。 在交通参与者中,行人、自行车处于弱势地位,在路权分配上理应得到优先照顾。眼下,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不仅扰乱了交通秩序,带来了安全隐患,还抑制了绿色出行,加剧了道路拥堵。由于出行环境恶劣,骑车和步行成为一件费时费力费心的事情,不少市民只好放弃低碳上路、环保出行的想法,加入到开车一族。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一系列“还路权于行人”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宽度设下硬杠杠,让道路规划有了不可逾越的红线,有力保障了行人、自行车的路权不被侵犯,资源不被蚕食。道路两侧不设停车位,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机动车与行人、自行车争夺资源的问题。诚然,停车难是普遍现象,但增加停车位理应通过盘活空地资源、修建地下停车场等渠道实现,而不能以牺牲行人、自行车的利益为代价。 在国外,行人的舒适度优先于行车的方便度的交通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在德国,城区4个车道中有3个给公交车,自行车道和行人道都比私家车的车道宽。近年来,让私人汽车在都市里的行驶及停靠不再便利,更是成为全球力倡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的目的之一。欧洲许多城市开始模糊行人和车辆之间界线,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合二为一。实践证明,在行人和车辆交错的道路上,发生车祸的几率反而能降低许多。由于有了行人来来往往,车辆驾驶者通常会放慢速度,撞人肇事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同时,随着行车速度被人行交通大大拖慢,还有效抑制了私家车的过度使用,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美国女记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疾呼,“快车道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如今,是时候还路权于行人,还灵魂于城市了。期待有了北京的先例,更多的地方能将行人优先的理念写入制度,成为城市规划的共识,落实到道路设计中去。 —张涛(河南漯河) |
关键词:路权,行人,非机动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