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华:十年百倍 “中捷速度”是怎么炼出来的?
吕振华在访谈现场 [主持人]当时老百姓都愿意吗? [吕振华]都非常愿意,因为农民耕地的收益比较低,劳动强度又大,我们给出的条件让他们很满意。刚开始我们选择了两个村作为试点,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保证公平公正。当时也考虑到了可能会出现的麻烦,但实际上一点问题都没出,两个村的农民都特别高兴、非常拥护,这主要在于出发点是为农民着想。 这两个村转型成功后,示范带动效果明显,转型工作逐渐铺开,到2009年,基本完成了转型。现在来看转型是双赢,不但老百姓富裕了,开发区也有了发展的空间,还真正破解了二元经济结构。 [主持人]转型的这几年有没有遇到阻力? [吕振华]阻力也肯定存在。随着园区加快发展,有极少一部分人,大约也就几十个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不顾当初的承诺,提出了无理要求,甚至要求每人100万元的补偿,转型的人共1.2万,按此计算需要120亿元,这是不可理解的。这些人还找到了一些记者、律师来反映,他们的这些做法受到了其他群众的谴责,因为大家生活富裕了,事实证明转型是正确的。 联姻央企:吃小亏换来大回报 [主持人]要想实现大发展,需要“谋大局”的智慧和过人的魄力。中捷石化和中海油的联姻是园区发展的历史性事件,被称作是“蚂蚁娶大象”,是什么样的理念支撑和引领中捷迈出的这一步?从今天看,回报如何呢? [吕振华]回过头来看,应该说这是中捷石化,也是中捷产业园的一个机遇,我们一直都有招“大”引“央”的梦想,这次机遇非常难得,我们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诚意,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抓住了这个机遇,达成了双方的联姻。 2006年以前的中捷石化公司效益还比较好,但受原油资源的制约,发展遭遇瓶颈,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引进超大项目,因此一直在不断寻找大的企业谈合作。2006年,中海油有一个战略布局,希望通过收购国内一些炼油厂进入炼化产业,延长产业链。刚开始谈就遇到了难题,当时中海油提出了一个合作门槛,原油加工能力要达到200万吨,可当时中捷石化只有50万吨。要达到这个门槛,还需要投资8亿元,上马两套设备。 做事不能光靠胆量,还得理性。我们经过考察,反复论证,最后选择了投资,仅8个月后,装备投入运营,这样的建设让中海油的领导惊叹不已。经过几轮谈判,中海油同意与中捷石化合作,成立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合作基本敲定。就在这时候,中海油又提出按照7.6亿元的账面净资产进行收购,而当时中捷石化市值评估有10多亿元,条件确实难以接受。后来我们开会讨论,包括中捷石化的负责人,大家都认为,企业发展要从长远来看,不能怕吃眼前亏。最后达成了这项合作。 事实证明了决策的正确。去年中海油中捷石化销售收入118亿元,税金达到27.5亿元,是中捷石化寻求合作之前30年总和的2倍多。 |
关键词:吕振华,河北人,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