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监督不缺席 群众才能不麻烦
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我省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工作人员态度粗暴、刁难办证群众的问题。对此,省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全省公安机关吸取教训,切实整饬窗口单位纪律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效能,回应媒体监督和人民群众期待。据了解,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武邑县纪委、监察局已经对两名涉事民警、主管领导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据本报10月13日报道) 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工作人员面对前来办护照的小周,态度冷漠傲慢不说,还故意敷衍、刁难,着实令人气愤。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回应公众质疑,及时处理问题,相关领导表态“谁给人民群众找麻烦,我们就一定让他有麻烦!”这体现了反对“四风”、对人民负责的坚定态度,无疑值得肯定。 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之后,此事看上去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就此停止。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工作人员为何还故意敷衍、刁难前来办事的群众?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常监督的缺席。 试想,如果武邑县相关方面有一个通畅的投诉、监督渠道,那么小周在一次办护照无果的情况下,可能早就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投诉;如果该局有因刁难群众而被快速举报并受到严肃处理的前车之鉴,那么该工作人员又怎么敢“心思坦然”地折腾小周六次?这一事件之所以没有通过日常的监督渠道解决,合理的推测可能有两个:一是小周根本就没有在该单位看到、听到进行投诉举报的任何提示;二是小周已经就该问题进行了投诉,但却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回音。可以想到,正是发觉举报无门或者投诉无效之后,愤怒而无奈的小周才会将此事“捅”给了媒体。 事实上,小周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很多地方,群众办事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麻烦”,而在种种“麻烦”的背后也总能看到日常监督的缺席。有的地方一直未搭建群众举报投诉的监督平台,日常监督仅仅局限在单位内部;有的地方倒是搭建了平台,但所谓的“热线”要么压根打不进去,要么打进去也是无人接听;更有甚者,对群众的投诉举报只是听听记记了事,将日常监督异化成了内部包庇。当种种日常监督手段成为摆设,当群众的投诉、监督成为一句空话,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难免就会有恃无恐——“反正我怎么折腾你,上级也看不到;反正你投诉无门,又能拿我怎样?”如此一来,一些地方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给群众找“麻烦”,反映出的当然是思想作风问题,但同时也是制度问题,特别是监督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武邑县此次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想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不给群众找“麻烦”,不仅仅要切实引导作风转变,更要从制度上套紧监督的“金箍”。 唯有建立起周密高效的日常监督机制,公务人员才不敢给群众“找麻烦”,群众也才能真正与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说再见。 |
关键词:办证难,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