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大气污染治理 三平衡考验环首都圈治霾
工业布局如何避免新源污染? 气候条件﹢经济要素,布局需平衡市场效益与环境承载力 合理布局,实现分区建设,工业区的本意是更为有力地实现节能环保。但是,多位专家对“新的工业布局会否带来新源污染”产生深深忧虑。 “要根据地形和天气气候等影响因素,来考虑优化能源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区域环境治理。”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环境、国际现场观测协调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这一论断一出,立即引来多位专家关注。 “以往工业布局时,更多考虑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很少考虑气象问题。”徐祥德认为此种经济考量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环保硬约束的京津冀区域,在布局工业时,就必须要加上气候条件这一指标。” 对正在蓬勃兴起的渤海湾建设,徐祥德特别提醒,要注意充分考虑地方性环流因素,对污染物扩散能力进行统计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布局。 那么,新形势下工业布局需要做哪些新功课呢?徐祥德建议,布局之前,要对污染源进行评估和预算。通过在渤海湾地区设置一些观测点,就可以了解到当地工业区排放的污染源有什么、会影响哪些区域、影响作用有多大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就可以对整体地区的污染源做到心中有数,从大气、化学等多个学科共同结合来考虑污染源的影响。”他认为如此可以更全面地优化工业区布局,实现合理、经济的调控。 郭斌则建议,要充分发挥新建项目环评在布局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从项目落地源头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优化我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工业区建好以后,在防治污染上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徐祥德认为,虽然污染物排放在工业区布局之前已经有所考虑,但由于不同天气条件、过程和季节都会对污染物排放有影响,还需要通过密切监测,削减这些因素带来的污染影响。 “比如可以预先对每个月、每个季节污染源的影响进行测算,如果某个季节易导致污染扩大,就可以在这个季节到来之前对污染源工业进行适当控制。”徐祥德表示,通过长期多层次的监测分析,增加对污染源与形成污染之间关系的认识,积累相关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控。 |
关键词:治霾,环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