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正定重生:重要景观三年后重现 保护步伐稳健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7 07:2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早在明代,正定城便形成了周长24里的高大城墙,城市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在城内星罗棋布。遗憾的是,众多文物古迹没能逃脱被毁的命运,高大的阳和楼在解放前夕被夷为平地,“文革”中,多段城墙被拆。不少来访者慕名到正定参观后,往往觉得,古城味道不浓。

  即便如此,正定古城依然被称为从北京到广州的文化大通道上,州府级别古城中城墙最完整、城墙内古文物最密集、古城风貌保存最好的城市。为了让这座古城的风貌更加完善,文化磁场更强大,早在1996年,正定已颁布第一版古城保护规划,此后不断完善。今年,正定提出三年恢复古城风貌的宏伟计划,引来各界广泛关注。

  古城的居民生活就是风情

  1982年10月,北京举行纪念圆明园被毁123周年活动。西德《明镜》周刊对此发表评论说:“由于外国的侵略,如今圆明园一片废墟。但是,古老的北京城连同它的城墙、宫殿、寺庙、公园这些文明的象征横遭破坏,则要由中国人自己负责了……”北京城如此,正定城亦然。雄伟的正定城墙,战争中不过受损而已,但是和平年代却被当地居民拆毁,城砖被拆下来修墙盖屋;被梁思成称为“京外名刹之首”的隆兴寺里的不少石佛像,也惨遭砍头……

  在文物保护的路上,正定走了不少弯路。但必须肯定的是,在破坏的逆流当中,当地的文化学者仍在不遗余力地呼吁保护,文保单位的风貌得以延续。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正定开始反思,在全国2000个县份中,正定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这就依靠正定的文物古迹了。古城风貌恢复的消息在城里多次传开,但又销声匿迹。这一次,终于成真。既然是古城,城里的居民们是不是要为古城风貌恢复让路、走人?

  古城风貌恢复,不少地方有过不同的实践。山西平遥古城,仅有2.25平方公里,曾经生活着4.5万名居民,城内拥挤不堪,居民生活诸多不便。为了申遗,平遥将城内一半多的居民迁出,另建新城。安徽的寿县也采取将居民迁往新城的方式。此外,河南古城开封在旧城改造中,有四成老城区变成了房地产项目,遭到外界质疑。旧城改造,是不是只有迁出居民和房地产开发两种途径?

  在石家庄文史学者栗永看来,“古城里的人们本身就是活生生的风情文化,是古城最好的背景。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作为建筑或人文资源存在,古城里的人民需要享受现代化生活。”栗永说,要解决古城保护与现代化间的矛盾,正定古城保护在总体规划中,应明确未来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

  北京虽然有不少胡同被拆了,但是仍保留着一些。著名的南锣鼓巷改造,被誉为胡同改造成功的样本。改造前,胡同里的四合院没有市政供暖,公厕也不完善,原本优雅的胡同生活,在不少居民看来,其实很不方便。近年来的改造中,南锣鼓巷骨架式(或称棋盘式)布局得以保存,胡同居民的生活实现了现代化。胡同引入了创意产品或酒吧等经营业态,很快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门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少宪章和公约,关于古城保护,也已从单纯的文物保护,上升到整体环境的协调和提升人居环境的层面上来。

  采访中,有学者认为,保留原居民的生活,并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品位,旧城改造自然能得到群众拥护,海量的改造提升工程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保护步伐快速稳健

  正定城内,现有9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数量在全国县级城市中位居第二。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珍品,是正定古城的重要支点。在战争和“文革”中,这些古建基本上没有遭受大的破坏,完整地保存到了新时期。正定历来重视保护古迹,1996年就编制完成了第一版的正定古城保护规划。

  2009年,正定就启动了第一批8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今年9月,其中6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这六处国保单位是开元寺、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正定府文庙、正定文庙大成殿、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而正定隆兴寺、临济寺澄灵塔2处国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报省政府公布实施,正定城墙作为今年刚刚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单位之一,文物保护规划已申请国家文物局立项。

  在正定城的保护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正定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城墙、城门、城内路网系统及城中的古代寺庙、佛塔、石刻是其保护的重点。

  刘庆柱特别提到,正定古城的城壕非常有特色,城壕应该与城墙一起恢复,这不只是增加城市水面、营造新的景观问题,主要是因为正定城壕与城墙的一体性决定的。此外,城门是古城的坐标与门面,正定古城中的南城门最重要,其次是北城门,再次是东城门与西城门,要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尽快保护或恢复城门原貌。

  在正定古城的规划中,刘庆柱注意到,正定现存的所谓古城的“双十字”轴线,需要进行科学论证,这是关系到古城的核心问题。“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念来看,尤其是政治性、军事性的地域中心城市,所谓‘双十字’轴线情况,目前很少见到。这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规划原则大相径庭。”刘庆柱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技术中心主任袁靖认为,在完善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突出正定的特色。比如许多地方有菩萨,但是他们没有正定的东方美神“倒坐观音”;许多地方有寺庙,但他们没有正定的京外名刹之首“隆兴寺”;许多地方有佛门,但他们没有正定的海内外闻名的“临济宗”;许多地方有城墙,但他们没有正定的“三关雄镇”;许多地方有历史,但他们很少有正定那样延续7000多年的悠久。所以,突出特色是领先、超群、创新的基本前提。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保护思想局限,紧邻正定县文庙建起了多层住宅楼。虽然没有破坏文庙建筑,但是却对整体景观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成为正定古城保护中一大败笔。在现在的保护规划中,特别注重历史街区风貌的整体保护。比如,隆兴寺门前比较杂乱,在规划中,这些重要节点的景观将得到整治。而附近的小胡同的风貌,颜色和建筑样式都比较乱,在规划中,这些街区都将得到改造,与文物风格统一起来。

  重要景观三年后重现

  早在2010年正定一次政协会议上,10位正定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复建阳和楼,打造元曲之乡”的提案,该提案被报道后,引发各界热议。支持者认为,阳和楼曾经是正定最高大的建筑,结构精巧,足以成为当地的地标,更何况,阳和楼被毁的时间并不太长。对此问题,记者2010年2月曾采访过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今已故)。罗老告诉记者,他到过正定的次数不下百次,虽然没有见过阳和楼原貌,但看过梁思成拍摄的照片,知道梁思成对这座建筑的喜爱。他认为,复建一些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让后代直观领略古代的建筑风采。阳和楼是正定九楼之首,建筑年代非常早,建筑风格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同时,阳和楼是正定古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保护古城,就是要让正定城的营建和设计思想完整呈现,这也意味着重建阳和楼的必要性。

  政府部门对复建在多次论证后,郑重地将阳和楼复建写进了规划方案。

  今年刚刚被列为国保的正定明城墙,在保护规划中也占到了重要位置。这座规模宏大的明城墙,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彻底竣工。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每个城门都有月城和瓮城,其中南门的瓮城规模比西安和南京的还大。正定城墙周长达到24里,仅比西安明城墙少3里。遗憾的是,保存现状并不乐观,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存里城门、瓮城门、北存里城门及月城门,东门则完全没了踪迹。

  在今年8月召开的石家庄市城乡规划会议上,针对正定古城保护各大方案中,第一个便是“恢复古城墙”。记者日前经过南门附近时看到,施工筹备工作已经展开。而以往破败不堪的周汉河,也在9月底启动了整治。正定护城河,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重现荡起碧波。

  另一种声音

  当地政府给出了正定古城风貌恢复的时间节点:3年。3年,对漫长的正定建城史来说,只不过是一瞬,但在各界急切的期待中,3年似乎又有些漫长。这一次,正定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目标:不能留遗憾。3年的时间,真能让一座古意盎然的城市重现吗?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姜波表示,在欧洲,一个建筑的重建甚至要修80年,重建的过程即对历史建筑学习的过程。即使复建,也要有真实的修复态度,而非仓促上马。古城每一个建筑和街区的改造或重建,都是一个耐心细致的打磨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行政命令横加干涉,应尊重文物修复的客观规律。

  对被毁古建的复建工程,中国文物界元老谢辰生也有不同的看法。他曾表示:“《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我并不提倡重建,因为它不光是一个形式,使用原来的工艺、结构、材料,那才叫真正的复建。现在连阿房宫都要重建了,既不符合法律的原则,也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简直是胡闹。重建之风是时候应该刹一刹了。”更多的学者认为,用现代施工工艺建起的所谓古建,只不过是假古董,不能真正吸引人。正定阳和楼,在解放前夕被毁,此后连遗迹也烟消云散了。

  据统计,全国目前有30多个城市提出了重建古城的规划,学者们认为,这些重建不过是打着古建的旗号发展旅游经济。一切冲着经济利益而去的古城保护,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续文化精神,学术界对此忧心忡忡。正定在这轮恢复古城风貌的浪潮中,是否能另辟蹊径,开启成功的古城保护“正定模式”,真正做到“不留遗憾”,各界无不期待。(记者 郭天力)  

关键词:正定,古城,保护,城墙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曹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