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之人物篇:这块土地自古多雄才大略的豪杰
这块土地,有着英雄的气概,自古多雄才大略的豪杰;这块土地,厚德载物,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这块土地,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它又有了超越尘世的智慧空灵。 正定风流 远去的英雄的马蹄 一进正定城,“子龙故里”四个大字以及赵云立马横枪的雕像伫立街头,就使这个县城有了英武之气。 一名跑体育线的同行告诉记者,国家的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在正定,许多运动员都认为此是吉祥之地,因为这是“常胜将军”的故里,来这里训练,能振奋心灵中的英雄之气。 赵子龙骑着白马远去了,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他白马银枪的背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偶像。 这块土地上的居民是和善的、质朴的、温良的,但在它的血脉里,隐藏着大无畏的豪迈之气。 还有一位影响更大的英雄在这里出生,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第一个南下干部”的“南越王”赵佗。 南越王赵佗生于真定县,无疾乐终于公元前137年,是历史上罕见的百岁帝王。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 赵佗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王国。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封他为“南越王”,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 赵佗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他带头穿当地人服装,把女儿嫁给当地人,促进民族团结。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包括越南在内的“南越”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赵佗打开了一扇民族融合的大门,对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点,连现代越南人都感同身受。 越南史学家黎嵩赞对赵佗歌功颂德,代表了绝大多数越南人的看法。他说:“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范仲淹的精神遗产 在正定弘文中学内,有纪念范仲淹先生的范公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已经传颂千年的名句被莘莘学子们高声朗诵。 正定,是范公的出生地。范公有许多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 范公早年贫寒,曾遇一相士,范公问:您看我能为相吗? 相士对:你的相貌贫寒,不能为官。 这应当是一盆冷水,但范公心里想,不能为相,就做良医救济天下吧!又问:您看我能为良医吗? 相士大惊!因为范公一转念头,气质大变,他惊叹:先生,您心里装着天下人,您是应该为相的! 后来,范公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武官任至枢密副使(相当现在的三军副司令),真正入相出将! 范公早年曾居住在一个叫“咒钵庵”的残破寺院读书,每日三餐常常断顿,为了饱腹,不得不将碎米熬成稀粥,待粥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后来范公为相,有人发心重修“咒钵庵”,去找范公化缘,想范公做了高官肯定会解囊报恩的,但范公却说,不用自己给。 来人疑惑。范公当了这么大的官,是不应该不报恩的。 范公说:“你们回去吧,当年我捡到一包金子,就是用来修庙的,埋在了庙前的树下,挖出来足够了!”来人大惊,范公当年可穷得连粥都吃不上啊! 范仲淹快退休时,曾命他的次子尧夫将自己积攒的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送回苏州。船过丹阳,尧夫上岸见父亲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正处在“三丧未葬,二女未适”困窘中,遂将五百斛麦子都送给了石曼卿。石曼卿收下了麦子,仍面带愁容地说,此麦仍解决不了问题啊?奈之如何?于是,尧夫又将载麦的船一并送给了他。 尧夫回来拜见父亲,父子相对,儿子有些忐忑不安,述说了石曼卿的窘况。范仲淹说,那你为什么不将麦子送他?尧夫说,送了。但还不够。 范仲淹说,为什么不把船也卖了送给他呢? 父子同心,爷俩儿想一块儿去了! 因为无私无我,所以至大至刚,《宋史》记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有了这一腔浩然正气,所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西夏元昊反叛,他以一介文弱书生毅然“自请行边”到西北边陲任延州(今延安)知州。他锐意整军,屯兵营田,招抚流亡,听民互市。很快,西夏元昊请和告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带着几分凄婉的《渔家傲》,让我们看到,这个真正的诗人有着怎样的心怀…… 他几次遭受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 所以,范公被后人尊称“宋朝第一人。” 有了这份精神遗产,范公后人福泽绵长,他的两个儿子先后为相(总理),另一个儿子做到了类似于“国务委员”的要职。至今八九百年过去了,范家仍代代人才辈出,当代,新闻界泰斗级人物范敬宜(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大画家范曾均是范公后代。 义玄禅师与临济宗 走在今日世俗烟火气息笼罩的正定城中,古老的寺院座座,佛塔处处,令人感觉着别样的神圣。这里,也堪称是一座“佛城”。 寺院里多有供奉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大雄宝殿”。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能够调伏自身之贪、嗔、痴、慢、疑之五毒烦恼,又能主宰自己肉体和心理的欲望,更能修证涅槃寂静而出生死轮回,活在永恒的解脱自在境界,生命契合永恒的宇宙秩序。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是真正的大英雄。 释迦摩尼佛曾经预言: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正法是指佛出世五百年内,像法一千年(正法后),末法一万年(像法后)。 1200年前,正值禅定成就的像法时期,正定的土地上,一位伟大的禅师临济义玄将影响世界。可以说,没有临济义玄的开悟,就没有禅宗千年辉煌的历史。 我省著名佛教学者张志军介绍:盛唐时期,六祖慧能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一举改变了汉传佛教的格局,他创建的南禅龙腾虎跃,宗师辈出。尤其是义玄大师肇建于正定的临济一宗,于宋代推陈出新,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成为禅宗的主脉,而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主流。通俗地讲,汉传佛教的僧人,十有八九都是临济的子孙。 临济宗被称为“棒喝门庭”,家风严峻,禅机凛冽!无数的临济禅者,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正是有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千百年来,临济宗人续佛慧命,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叶,义玄禅师从江南北上,来到正定,主持临济禅寺。一日,镇州节度使王绍懿来到寺中,在僧堂前,他问:“这一堂僧人还看经吗?” 临济义玄摇摇头:“不看经。” 王绍懿再问:“还学禅么?” 临济禅师说,“不学禅。” 王绍懿大惑不解:“经又不看,禅又不学,究竟做个什么?” 临济义玄道:“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去。” 这是禅宗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好一个“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去”,真是大英雄气象!临济义玄也被称为禅宗之王。张志军说:千百年来,临济禅以彻骨彻髓的般若智慧,为东方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其精髓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我们哪一个男人没有经历过“当头棒喝”?哪一个女人没有体会过“十八变”?而这些,都是临济宗的著名公案。(记者 祁胜勇)
|
关键词:正定,临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