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林场:14年血汗铸就绿色长城 人工造林128亩
记者手记 采访塞北林场务林人的那两天 采访务林人这两天,记者跟随他们实地体验了他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坚毅的精神,虽然离开林区几天了,但和这些务林人一起经历的采访遭遇,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于是再次提笔,记录下这些点滴小事。 10月22日,天空有些阴沉,在山城冬季特有的呼呼北风中,记者跟随由塞北林场厂长王平带队的务林人开赴坝头林场工程区,虽然记者乘坐的是越野车,但依旧颠簸得很厉害,差不多中午1时许,才到达大干沟林区的山头。此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还不时传来几声惊雷。 继续进行,雪花开始大片飘落,加快行车,要不雪下大了有可能被困山上,大家都意识到了这点。 天有不测之风云。又前行一段,一辆抛锚的运送木材的货车挡住了狭窄的林区道路,道路两边是山坡,车辆无法通过,只能调头返回。 他们从车上取出林区地图,研究一番之后,确定了最近的下山路线,而此时已经午后2时,所有乘车人还都饿着肚子。原定的午后两点吃饭的时间不得不推迟到下午3时。 就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山上的雪越下越大,回返的道路已经全部被积雪覆盖,温度已经从进山时的10度左右降至接近零度。塞北林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习惯了,并且他们盼着下雪、下雨,虽然人要受点苦受点累,但可以让树木更好的生长、可以减轻防火压力,很好。 下山的路越来越难行,走到一段陡坡的时候,一起进山的几辆车拉开了距离,一辆辆缓慢通行以防止追尾,司机虽然小心翼翼,但车辆还是滑进了沟里,他们麻利的从后备箱拿出铁锨,开始刨车,记者也跟随开始推车,从他们镇静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务林人对这样的遭遇早已习以为常了。 就在记者推车时,又传来后面一辆后驱的猎豹越野车滑进沟里出不来,需要救援,随后,记者跟随他们步行往回走去寻找那辆抛锚的汽车,此时大雪还在纷飞,道路的积雪差不多已经有近10厘米,而时间已经是下午4时。 步行几百米后,转过一个路弯,终于来到抛锚的车辆前,此时记者的衣服及鞋子已经湿透,和务林人一样,头顶落满了积雪,经过众人铲雪推车,这辆抛锚的猎豹终于被救了出来。 经过这段陡坡之后,终于下到山腰的较为平缓的道路,车辆速度有所提升,在5时左右,终于开出了林区道路,驶上了南滩村里的水泥路。这里距离沽源县城还有半个小时车程。 务林人说,我们很喜欢下雪,下雪就是降水,证明我们种树有了效果,生态改善了,降水增多了,并且有了这场雪,不仅树木可以吸收水分,而且我们也可以减轻防火压力,挺好。 记者注意到,在大山里的南滩村,几个放学的小朋友正在雪地里玩耍,可能他们不知道,这场雪背后凝结着务林人的心血,但可以肯定的是,村子周边山头几万亩的森林,已经为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 5时30分许,终于到达县城,吃上了这顿被推迟到晚上的午餐。虽然是自助餐,但吃的很香。 吃饭间,务林人谈笑风生,他们告诉记者,这样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很多时候他们都被困在山里,甚至把车扔在山上,步行9个小时才能下山。还有王场长摔坏了腿,程场长出了两次车祸等等。他们说起这些都感觉很平常,没有什么大不了。 晚饭过后,按原计划应该下午进行的塞北林场座谈会,被顺延至晚7点在沽源县林业局会议室召开,正在座谈会刚开始进行期间,沽源县突然停电,但镇静的务林人很快就取来蜡烛,上演了秉烛夜谈座谈会。对于这些,记者没有听见务林人一句抱怨,看到的只是他们心无旁念只顾埋头工作的身影。 第二天一早上8点,记者再次跟随务林人走进小河子双十万亩榛子松示范林,这里的松树已经长到7米多高,颜色还没有变黄,务林人一头扎进去测树高,看长势,已经降到零下5度的气温,把记者冻得直哆嗦,但这些务林人只顾一头扎进林区,量树高,看长势,零下5度的气温挡不住这群务林人的热情。 中午11时,记者又跟随务林人到达赤城分场采访,从山下下来,吃中午饭的时候,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2点,此时,记者好像被务林人同化了,感觉很平常。 14年来,这些务林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艰苦劳动、无私奉献,换来了128万亩的绿色长城,换来了坝头良好的生态环境,换来了张家口的碧水蓝天。14年来,这些20多岁、30多岁的壮小伙子,已经成了40、50岁的老头,皱纹爬上了脸,白发布满了头,但他们的干劲儿却一点没有变。 |
关键词:塞北林场,血汗,绿色长城, 人工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