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熬成养老金”的隐忧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认为,越是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家庭,越难提取公积金,“公积金只能长期闲置在账户里,等待老了退休后提取”。公积金使用范围狭窄,几乎演变为养老金,有“劫贫济富”的嫌疑,她呼吁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尽快改革,不要有违初衷。(《人民网》11月12日) 客观来看,住房公积金演变成养老金,本身其实并无问题。既然按照现行的公积金管理政策,离退休正是提取公积金的条件之一,公积金用于养老,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拓宽公积金使用的出口,让民众增加了支配公积金的选项。相比等到人都老了,公积金却仍然用不上,可以变成养老金的公积金,应该说并无不妥。 不过,养老成为公积金的出口,尽管不至于发生“人走了,公积金还在”的悲剧,但公积金假如不能用于房子,便只能眼巴巴等着养老,这样的出口恐怕仍显逼仄,尤其是放在公积金的收益率几乎与活期存款利率相当,演变为养老金的公积金,必然意味着实际权益的大幅缩水。既然如此,假如不是因为实在没有支取的办法或路子,恐怕不会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公积金在个人账户中沉睡长达数十年之久,等到“水灵灵的媳妇熬成婆”,极度缩水成干瘪的养老金才去支取。 无怪乎,尽管支取公积金的渠道相当逼仄,但为了支取公积金,也不乏使出浑身解数者,甚至不惜为此而承担不菲的代办费和手续费,而这竟然还催生出一个公积金代取的地下产业。与其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民众缺乏规则契约意识,钻政策空子,毋宁说更应反思公积金支取政策本身的弊病与不合理。 作为旨在改善百姓居住条件的互助资金,公积金政策的初衷并无问题。但按照这一初衷,即便是无力购房者,公积金也应当可以被用于改善其居住条件才是。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公积金最顺畅的出口只有买房,对于无力购房者而言,公积金只能沉睡下去。最终的结果,公积金的确实现了互助,但却是无力购房者为有能力购房的群体提供了低息贷款,而前者却只能坐视个人账户中的公积金日渐缩水。当然,公积金也可以被用于房租,但无论是各种证明,还是房租完税发票,仍然意味着这个出口依然不够顺畅。 不难看出,公积金支取政策让无力购房者只有“济富”的份儿,这显然已背离了公积金的本意与初衷。而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购房者而言,公积金不买房便难以取出,想取出只能买房,面对房价上涨的强势预期,不赶紧把只有活期利率的公积金投入楼市,倒是相当不明智。而只是为套出公积金的买房,恐怕本身也在加剧着楼市的畸形与隐忧。 相比国内公积金出口的逼仄,新加坡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可以治病和交子女学费。相形之下,国内公积金何以“水灵灵的媳妇熬成婆”,何以让无力者更无力,公积金政策又该如何兑现其初衷,已亟待盘点与调整。(吴江) |
关键词:公积金,退休,提取,养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