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97岁老兵见证日军投降签字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29 09:1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于文瑞说:“1945年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我就站在这里!”

-抗战老兵武绩给志愿者写字。

  “这个人就是我!”昨天上午,97岁高龄的于文瑞老人,看到1945年侵华日军受降签字仪式现场的照片时,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当时他是中尉排长,就站在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见证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于文瑞不断地说着两个词:光荣,扬眉吐气!昨天,刚刚成立的滹沱公益论坛发起“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活动,为于文瑞这样的抗战老兵捐赠生活必需品,并由大学生志愿者做口述历史。

  老兵档案

  赵良玉:1923年出生,鹿泉市人。曾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习,到最前线,先后担任班长、排长,从事教导工作。1943年在林县和日军的拼死战斗中,终因双方实力悬殊,武器落后部队被打散,经突围后于4月初返回家乡南铜冶。抗战胜利后,留在老家从事多年教书工作。

  刘自勖:1923年出生,井陉县人。上世纪40年代参军,加入河北民军(保定博野)张荫梧部下抗日,经其叔叔引荐参军,负责整理军械。

  武绩:1924年出生,鹿泉市人。1937年流落在外,在汉中考入黄埔军校,在四川毕业,后被分到桂林参与抗战。

  公益论坛启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

  昨天上午,滹沱公益论坛成立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启动仪式在石家庄举行。

  滹沱公益论坛是由河北省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学术群体。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抗战老兵的历史贡献和生活现状,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中来,论坛发起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活动,旨在为抗战老兵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安度晚年。活动内容包括为抗战老兵捐赠生活用品、大学生志愿者为抗战老兵做口述史等。

  昨天的启动仪式结束后,滹沱公益论坛全体成员走访和慰问了于文瑞、武绩等4位家住石家庄的抗战老兵。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口述史采录活动。

  日军投降现场照片,他一眼认出了自己

  昨天上午,棉五宿舍一楼的一间单元房内,呼啦啦拥进了几十名志愿者和媒体记者。97岁的于文瑞老人显得很兴奋,不断地招呼大家就座。

  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志愿者王慧景,给老人带来了纪念章、帽子和挂历。挂历上有一张图,是1945年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照片的放大版。于文瑞指着现场签字台出入口右侧笔直站立的一名士兵说:“这个人就是我!”虽然他早就在报纸上看到过这张照片,虽然照片上的自己只是一个侧影,但他还是难掩心中的激动,说着说着,就用纸巾擦起眼泪。

  于文瑞生于1916年,井陉人。1936年毕业于保定培德中学,后考入宪兵学校学生队第七期,又被保送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特科警官班第三期学习。他作为战俘被关押几个月后,1950年被释放,并回到井陉老家。因为解放前的经历,他在牢狱中度过了将近20年光阴,1975年被特赦出狱,并被安排到国棉五厂上班,工作七八年后退休。此后,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当年的战乱之中,于文瑞的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去了台湾,以为于文瑞已经不在人世。整整39年后,他们才找到了对方,得以见面。

  见证重大历史时刻,很光荣,扬眉吐气

  1945年,于文瑞担任国民革命军湖南芷江宪兵第十团第二营第四连中尉排长。经历8年抗战,闻听日军投降的消息,于文瑞和当时芷江的所有百姓一样,激动万分。他没想到,自己有幸见证意义重大的受降仪式。

  “当时,要选拔30名宪兵,作为我方受降代表人员的随行人员。”于文瑞回忆,按规定只有班长以上衔级的才有资格参加,要求机智勇敢、应变能力强、仪表出众。于文瑞幸运当选。因当时日本投降情况还不是十分明朗,入选的又都是级别较高的宪兵军官,所以要求他们降级扮成普通宪兵。9月初,包括于文瑞在内的30名宪兵及其他官兵,乘飞机飞往南京。因为担心日军投降之后做出孤注一掷的举动,所有官兵刀出鞘、弹上堂,高度紧张,以防万一。而实际上,日军官兵见到中国人都毕恭毕敬。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即南京黄埔军校旧址礼堂)举行。于文瑞作为带班警卫,带领3名宪兵站在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见证了签字仪式的全部过程。于文瑞回忆,那时的日本人都跟丧家犬一样,低着头、弓着身子进入会场,见到中国人都双手贴膝鞠躬。“那时的感觉,真是扬眉吐气啊!”他说,能见证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觉得很光荣、很幸运。那一年,他29岁。

  如今老人过着悠闲的日子,每天看书看报

  如今,于文瑞床头柜上的相框中,还保留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着军装、头戴钢盔,腰间别着手枪,臂章上还写着“宪兵”两个字,精神抖擞、威武帅气。这就是当年的受降仪式后,于文瑞为了纪念这个举国欢庆的特殊日子,特意在南京一家照相馆拍摄的。

  岁月远去,现在的于文瑞,耳朵聋了,背也驼了,跟很多这个年龄的老人一样,过着悠闲的日子,还不时地被别人问起有什么长寿秘诀。老人能自己吃饭、叠被子,每天还要围着所住的居民楼转两圈。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睡一会儿,其余的时间就看看书、看看报纸。“老爷子喜欢古典文学,屋里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都快翻烂了!”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外甥女说,老人以前喜欢写毛笔字,近两年才停了笔。因为他耳朵不好,所以跟他交流主要靠写字条。

  可能是上午跟志愿者们聊天,有些兴奋,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于文瑞家时,他四点半才睡醒,还不住地感谢志愿者和记者,谢谢大家还记得他这个抗战老兵。

  关爱抗战老兵,与时间赛跑

  “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大多都已八九十岁,甚至百岁高龄,也许今天,就会有哪位老兵永远地离开我们。我们志愿者去看望他们,给他们戴上一枚纪念章,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荣誉。只希望我们的脚步快一些!” 29岁的王慧景,是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志愿者。虽然年纪还不算大,可她已经做了3年的志愿者,走访过山西、河北的30多位抗战老兵,对抗战那段历史,也相当熟悉。

  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电视节目,让王慧景受到很大的触动。节目里,一名抗战老兵在一所寺庙出家,那里就是当年的战场。老兵每天都来到附近的小树林,跟当年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们说话,挨个儿写下他们的名字,为他们祈祷。王慧景此后就想为抗战老兵们做点什么,她加入了关爱抗战老兵群,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寻找老兵,给他们送去精神和物质的慰藉。“有一次,志愿者刚找到一位老兵,第二天就赶去看望他,但还是晚了一步,他去世了。”王慧景说,他们是与时间赛跑。

  滹沱公益论坛的负责人彭秀良表示,应对抗战老兵给予应有的敬意和尊重。他们目前已通过相关部门联系到6位抗战老兵,将一一走访慰问,并开始口述历史的采录活动。以后也会随时寻找抗战老兵,对他们那段特殊的经历,进行抢救性的采访和记录。

  □文/图记者苗静

关键词:抗战,老兵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谭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