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浪费,不应仅停留在“舌尖上”
近来,“舌尖上的浪费”引发社会热议。一些网友、餐饮行业、政府机关、媒体发起餐桌上打包、吃净的“光盘行动”,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不少饭店酒楼纷纷推出“半份菜”,“吃不了兜着走”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无疑给我们的社会吹来了厉行节约的新风,坚定了人们反对铺张浪费的信心。 不过,正如一些媒体所疾呼的,浪费歪风所及,何止于舌尖?节约新风所向,又何拘于饮食?如果我们仅仅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同于反对大吃大喝,那实质上就是对勤俭节约精神一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浪费是年轻人用了没两年的手机,是中年人转来送去却不吃不用的年节礼品,是一件商品的过度包装,是白天的灯火通明,是市政建设无长远规划的重复开挖……” 上述这则在网上引起广泛共鸣的帖子提醒我们,管住了“舌尖上的浪费”,并不代表我们管住了车轮上、会场上的浪费,不代表管住了其他形形色色的铺张。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在管住“舌尖上的浪费”的同时,却于不经意之间成了其他形式浪费的制造者。 浪费,说到底就是人因为相对富裕,或者想表现得富裕,而产生的夸大物质耗用能力的行为。纵观现实当中各式各样浪费行为的产生,要么是因为“富裕”了,节约意识逐渐淡漠;要么是尽管不算“富裕”,但为了“面子”也要“讲排场”、“兴攀比”,打肿脸充胖子。更为严重的是,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已对不随手关灯、不拧紧水龙头等不良习惯视若无睹,对炫富摆阔等“烧钱”行为见怪不怪,对“重复开挖”等现象习以为常…… 由此而言,铺张浪费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社会风气和文化。因此,“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变革;不仅仅是“舌尖上”、“车轮上”、“包装上”等具体行为的变革,更应该是一场“头脑风暴”,一场思想作风和社会风气、文化的变革。 完成这一变革绝非一时之功,也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这既需要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行为,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节俭的理念,剔除各种“不节约”和浪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既需要加强道德批判,形成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也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与制约公权力,特别是引入相应的惩罚机制,对奢侈浪费“动真格”,堵住浪费产生的制度空间,等等。只有从这样的深度和广度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走下去,我们才能真正杜绝各种浪费行为,才能真正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和整个社会吹拂起勤俭节约的新风。 |
关键词:光盘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