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出色完成涞源县“下银线”灾后重建任务
百年一遇的暴雨洪灾冲击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保定涞源经济,也浇灭了好多百姓的富裕梦想。那一刻,燕赵大地阒然寂静,长城内外凝神关注,涞源人能否原地站起,重铸梦想?关键时刻,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石家庄对口援建投资近1.6亿元,长约33.7公里的“下银线”工程中,施工人员直面灾情,攻坚克难,不辱使命,以自己的辛劳、心血和汗水,为涞源人民铺就了一条通往安康幸福之路。 2012年7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洪使我省涞源县严重受灾,这场无情的洪灾重创了百姓的家园,冲毁了从下北头村抵达白 石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公路,也给涞源人实现发展、富裕的梦想蒙上了一层阴霾。困难就是召唤,灾情就是命令。根据省委、省政府、省交通 厅统一部署,石家庄市迅疾启动了对口支援涞源县“下银线”灾后重建工作,由河北冀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具体承接施工。施工队伍调集精兵强将,整合八方资源,鼓足干劲,不畏艰辛,抛洒青春、智慧和汗水,认真打好“速度、质量、廉洁、特色”四张牌,历时八个月,实现了援建项目的主体通车,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漂亮仗。 灾后重建工作艰巨而繁重,最难的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中最难的是路,因为是山区,施工难度高,人身危险大,负荷重,工期紧,且修路不仅要通畅而且要保障质量。回眸当初,施工队伍发扬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敢接重活,敢打硬仗,克服重重困难,坚毅前行。业内有个说法,“保定援建看涞源,涞源援建看下银线”,这条线不但是连接涞源资源重镇银坊和解决上万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还是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的景观大道,同时也是涞源所有援建项目中单项投资最大的“交钥匙”工程,因此理所当然成为了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责成石家庄市交通局迅速成立了援建指挥部,由石家庄市交通局朱增奇副局长亲任指挥长,河北冀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王存江董事长负责后援、项目经理王红亮任副指挥长,誓要将下银线建成一条石家庄市人民慨然相助、援建灾区人民的“兄弟路”、“连心路”。 1 凝心聚力将队伍锻造成团结奋斗之师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程,项目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订细则、完善措施,首先营造了浓厚的“战前”氛围。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部门负责人、项目队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二是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学习,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对“下银线”援建工作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的认识,使得“保安全、筑精品、创效益、当先锋”凝聚成共识和决心;三是由项目经理负责对工序、工艺、节点工期、质量标准,安全控制、环境标准、成本指标、队伍管理等指标进行了分类控制,形成了一套“施工有组织、推进有计划、工作有落实、整改有反馈”的工作体系。由于这条线路大部分地段都处于大山深处,地势险要,给人员施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指挥部对症下药,因事施策,给大家讲工程的意义,讲百姓的渴求,使得每一个成员胸怀使命感和责任感,彼此信任、遵信守诺、同舟共济、责任共担。在施工期内,每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整个“高楼大厦”中的一块砖、一片瓦,是彪悍之师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从而焕发了冲天干劲。 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项目部也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凝练,从标识标牌、经营宗旨、宣传口号、文明工地、营区建设等都努力彰显出企业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促进了员工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推动了项目管理良性互动。征地拆迁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涞源县委、县政府和施工单位本着“理解百姓,文明拆迁”的原则实行家家走访,户户谈心,认真倾听,笔录心记,尽可能满足百姓要求,仅用了二十天就完成了“下银线”工程征收补偿安置,实现了“文明拆迁”、“文明施工”的并行不悖,得到了涞源百姓的交口称赞。 王红亮副指挥长自豪地说:我们有上级领导的坚强后盾和科学的方法及火热的激情,一定会把“下银线”建设得更好、更漂亮、更牢固。 2 严格履责严谨施工确保建成涞源百姓满意工程 涞源县是资源大县,车流昼夜穿梭不息,但同时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出入车辆大 部分都是满载矿石的大型运输车。指挥部一班人一致认为:要想把这条线建成灾区人民的“满意工程”,必须以“严格履责”的精神状态,在抓质量、保安全上下功夫,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 援建路段一部分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还有一些需要利用现在的地形重新规划、重新设计,为此,涞源县委、县政府及交通局有关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现场研究具体施工方案,然后跑保定、石家庄邀请了多位素负盛名的专家参与规划、设计,经多次实地勘探、观测、实验,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敲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下银线灾后重建工程分为两段建设。第一段起点是下北头村,止点为鼻子岭隧道北口,建设里程10公里,路面宽12.5米,采用沥青混合土面层,为二级公路;第二段起点鼻子岭南口,止点宝平线,建设里程23.7公里,为三级公路。这两段路均为重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6亿元。第一段工程沿途经白石山镇、寨子村、金山口村、白石口村,辖区约有两万居民。工程起点至终点均为山路,地势复杂,施工现场作业面窄小,且高度分散,有的路段需要炸山或填平山沟,施工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为此,项目经理王红亮利用自己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制定了严密的工程质保措施,还针对地质环境施工难题,专门对其开展了技术攻关,量“身”定做了一套“倒排工期”的方案,并将计划科学分解到月、到旬、到日,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年,由此确保了施工既按部就班,又保质保量进行。 援建办前方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里修路施工难度相当大。山路既陡且险,建材运输极不方便;海拔高,气压低,工人们干活都胸闷气短、喘不上气。虽然困难重重,但各支施工队伍发扬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很多特殊路段,工人们肩挑背扛、奋然前行的场面比比皆是。 当行进在即将竣工的下银线,王红亮感慨地说:由于白石山地质公园施工不能断交,整个路段经过村子多,开山时,爆破技术要求质量高,但我们不畏艰、难、险,一定会把这个工程建设成为一个“亮点”工程。 3 舍小家为大家灾区即我家 工期紧,任务重,施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涞源10月份早晚已经结冰,且时常伴随7、8级的狂风,温度最低降至零下27度,工程提前进入了冬期施工。工作人员经常身披一肩霜花、雪花,日夜往返于肆虐的寒风中,又不知疲倦干到汗流浃背。副指挥长王红亮曾眼泛泪花地对大家说:“接到这项艰巨的任务是我莫大的荣幸,因为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为灾区人民贡献爱心和力量的机会,这项工程是艰巨的,但更是神圣的!为了保证这条路早日通车,咱们施工队伍要暂时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为大家,要发扬‘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精神,早日让受灾群众‘进得来、出得去’,从此过上安心日子。” 工作现场就是生活现场,工作现场就是战斗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夜以继日,没有公休,没有节假日,施工人员坚持在工地吃饭,每天的工作时长最少在13个小时以上。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回石家庄的人比比皆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岗位都是珍惜爱护,遇到私事多方协调、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了援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王红亮更是身先士卒,多次过家门而不入。去年入冬时,他身在唐县老家的母亲中风住院,家里三番五次打电话催促他回去。工地离家其实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然而身为孝子的他一想到紧张的工作不能没有人领导指挥,硬是咬紧牙关,将家人的声声埋怨置之度外,忍住内心的悲伤与焦虑,战斗在工作第一线。有一个司机王艳超家里刚添了孩子,襁褓中的女儿一天一变样,接到涞源灾区重建的工作任务后,他毅然离开了还在月子里需要照顾的妻子和孩子,投身到援建一线忙碌的工作中。一次在给心爱的妻子打电话的时候,他说道:“都不知道女儿现在长成什么样子了,你给我发张彩信过来吧……”这样感人的场景在项目部、在施工现场时常上演。问起大家为啥这么“忘我”?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涞源人民遭了灾,我们感同身受。只要灾区人民能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平安、舒坦的日子,俺们做点牺牲,必须的! 4 高质量高标准援建人以此响亮作答 下银线能否按时交出答卷?灾后重建成果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援建人以实际行动作答:能! 施工沿线道路密集,线形复杂,弯道多,精度要求高,测量控制和施工放样难度较大。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了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决定因素。一切为了多年“积攒”下的信誉、声誉,一切更为了对得起刚刚遭了灾的涞源人民。 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工艺创新,而且要具体落实到工作面上。沿用以往传统的施工方法,难以满足“下银线”工程建设对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于是,从工地调查,到生产组织的组建、工程施工,从技术、物资、劳务协作等内部管理到与相关各方关系的处理,项目部不仅建立了一整套成文的内部规范或习惯加以调整和约束,还鼓励大家积极创新,并召集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作业层管理人员集中攻关,并分配了相应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课题。 项目部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并出台一系列保证体系运行的措施。在质量管理上,以构建质量监督机制为重点,制定了《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每月组织对工程质量、工作规范、服务质量开展专项检查和质量“回头看”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在每周工地例会上讲评通报。坚持“三抓”:抓实体质量,保精细管理,抓验收评比,提高责任意识,抓安全检查,确保良性互动,做到“月初有布置,月中有检查,月底有考评”,责任到人,奖罚兑现,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每天都自觉深入现场把关……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安全、质量事故均为零。 安全生产一丝一毫不能放松。项目部领导努力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于安全防护设施。在安排工作计划时,把安全摆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及时做好临边防护,确保作业安全;二是落实了项目领导“盯岗值班”制度,在灌注混凝土、钢箱梁吊装、跨路施工时,项目部领导跟班作业,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抓薄弱环节,盯关键部位,解决生产环节的关键问题;三是加大员工安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队伍安全技术素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目前未发生一起安全和质量等级事故,特别是现场的安全管理、安全作业资料,多次得到省厅、质监局、质监站的高度评价。 当我们走在这条即将要竣工的线路上,依旧能够看到去年洪水留下的痕迹。负责援建的工程人员从一开始就坚信:灾难压不垮涞源人民的脊梁,重建给了灾区人民信心,信心则进而促使建设者迸发出强大正能量。 笔者正巧碰上了白石山山脚下的村民,闲聊几句,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盼望这条路早日修通,路修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收入就高了。”“这些修路人员真能吃苦,我们当地人都有些自叹不如……” 一句句的真心话,道出了涞源人民的渴望,道出了人们对援建人员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沿线百姓通过这条致富路,依靠白石山所带来的旅游人潮,正悄然改变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逐步发展起“乡村游”、“农家乐”,改善并提高着自身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为沿线群众的出行和创业致富带来了无限生机。 涞源县交通局长黎勇说:“在艰巨繁重的灾后重建中,省委、省政府,保定市委、市政府和全省人民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援助和支持。石家庄对口支援涞源县,有力助推了灾区的发展振兴,加快提升了灾区的发展理念。在援建过程中,广大援建工作人员远离故土和亲人,在崇山峻岭之间,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展现了不畏艰险、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石家庄的对口支援为我们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石家庄人民对涞源人民的特殊感情,在灾区树立起了不朽的丰碑,涞源人民将永远铭记、永远感恩。” 阳光铺洒涞源大地,交通延伸美好生活。援建人员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顽强拼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创精品工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援建者的诺言,将工程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用勤劳的双手和挥洒不尽的汗水,向灾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关键词:灾后重建,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