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家园 打造美好安徽
舒适美观的保障房,让千万个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生态宜居的乡村,让农村居民圆了“美好乡村梦”;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圆了“幸福家园梦”……这一个个不断被实现的梦想,织就了美好安徽的迷人画卷。 自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城镇化、美好乡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集中精力谋科学发展之策,鼓科学发展之劲,兴科学发展之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 保障房建设——让老百姓住的舒心 保障房建在哪里?怎么设计?如何分配?这一个个问号后面,牵动着上百万家庭的幸福指数。为此,安徽省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实行预算安排,利用社会资金,鼓励企业自筹,争取信贷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试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市还打造专业化的投融资平台,作为保障房建设、融资、运营平台。 到2012年底,安徽省累计通过实物保障、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等方式解决了110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40多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通过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等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70多万户家庭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全省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由“十一五”末的5.6%提高到14.8%。2013年计划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户),基本建成25万套。截至3月底,已开工14.57万套,基本建成7.48万套。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安徽还将保障房建设与产业新城、城市新区、旧城改造、拆迁安置房建设结合起来,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基本建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居住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 保障房的质量好不好?能不能赢得住户的“口碑”?是保障房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让老百姓入住无忧,该省出台了《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落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对质量问题实行“零容忍”。全面推行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质量责任主体信息公示牌和永久性标牌制度,实行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定期督查和对口巡查制度,委托专家开展第三方独立质量安全巡查,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档案。 建好保障房只能算完成了保障群众住房的第一步,确保公平分配是关系保障房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安徽通过严格执行“三审两公示”制度,全面公开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资格审核,建立保障家庭综合信息比对制度,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探索保障房统筹并轨,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探索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统筹使用。此外,还加强使用动态监管,逐步建立实时监控体系。落实年度复审、定期回访、动态管理、不定期巡查、举报投诉等制度,强化租赁合同管理,严查闲置、转租违法违规行为。 城镇化建设——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绿色发展 安徽省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5%,比2007年提高7.8个百分点。根据规划,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5%,2020年接近60%,2030年达到70%。当前,全省城镇化发展又面临着人口异地城镇化、分区差异明显、中心城市能级不足等问题。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介绍,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分区发展,城市组群、中心城市、县城、镇分类指导。坚持产城一体、绿色生态、彰显特色。 目前,全省各级城镇总数达936个(设市城市22个,县城56个,其他建制镇858个),其中特大城市4个(合肥、芜湖、淮南、蚌埠),大城市9个(淮北、马鞍山、阜阳、六安、安庆、宿州、铜陵、滁州),中等城市约20个,中心城市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例大约45%,县级城市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约40%,小城镇约15%。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龙头、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层级结构。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安徽也取得了新进展:皖北地区积极探索农业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皖中及沿江地区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和芜马都市圈建设,努力构建省域双核,引领全省发展。皖西地区及皖南地区积极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注重生态保育建设,加强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 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2011年以来,安徽省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推进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村庄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大批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民主和谐的美好乡村典型,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据了解,2011——2012年累计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了48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对3260个村庄开展集中整治试点。2012年,着力抓好美好乡村规划编制。在省域层面,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2012-2020年)》,对全省美好乡村建设作出整体安排。 “政府主导不包办,群众事情自己办。”今年,安徽省各级财政预算总投入34亿多元,主导建设中心村和治理自然村,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和奖补结合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农民追求村美人富。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中心等11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4项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配置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 安徽各地都在积极行动,规划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实施的1710个中心村中,94%的中心村规划已经完成编制,36%的中心村业已开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
关键词:安徽,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