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爱我母语之文化篇 母语文化之美 被我们忽略了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5 06: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母语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千年流淌的血脉。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母语是文化中的珍品,汉语是来自大自然的语言,它带有艺术的气质。

  汉字是智慧的载体、道的载体。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可与我们的母语媲美。本报记者祁胜勇本报冀中版记者冯硕文/图

  母语之美,被我们忽略了

  中国学子在德国的尴尬与《最后一课》

  石家庄市民盛辉先生在德国留学,他对记者讲过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德国的一所著名的大学,所在的城市就是一座大学城,居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

  刚到德国,盛辉的德语还不熟练,出去办事,向路人问路,他发现这些大学的学子或者教授模样的德国人都不搭理他,他心里很不快,这和他想象中彬彬有礼的德国人不是一个样子。

  后来有人告诉他,因为你说的是英语,虽然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能说一口熟练的英语,但是他们认为在德国的土地上,不与他们说德语,而与他们使用英语,是不尊重他们国家的文化,所以他们不愿意与你说话。

  盛辉再与德国人打交道,先向对方抱歉,说自己是刚来的中国人,还不能熟练使用德语。结果,遇到的德国人都热情、真诚地帮助他。

  一位到过法国的人士说,在法国,更是这个样子。这些老牌的欧洲国家都有着对母语的热爱与自尊。

  长期入选中学课本的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此后,他们将学习异国的语言———德语。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塑造了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朽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一位学者在滦平调研时,曾遇到一位80多岁放羊的老汉,衣着土气的老汉张口却是好听的普通话,很有文化的感觉,但老汉讲,我没有上过学,因为我小时候日本人在这里占着,上学就要学日语,所以我不去!

 [1] [2] 下一页

关键词:母语,文化,汉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邢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