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常照顺为村民义务调解 4年化解纠纷50余起
长城网沧州10月8日电(董传辉 郭俊峰 秦佳明)无论是朝霞初露的清晨,还是星光闪烁的夜晚;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在泊头市洼里王镇常教村的民居院落、田间地头,人们常常看到一个已过知命之年奔波忙碌的熟悉身影。善理百家事,为民解纷争,大伙儿亲切地称他为“帮大哥”或“大了”。“天大的事情,只要找老常都能‘了’”,村民口中的“老常”就是洼里王镇常教村村干部常照顺。 常教村有1300多人,村里自古习武成风,民风彪悍,各种矛盾纠纷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新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出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常照顺默默挑起了调解员的担子。四年来,常照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防止群体性冲突事件5起,有效维护了村里的和谐稳定。 “小事虽小,却关乎稳定大局” 家庭矛盾、邻里不和,宅地纠纷……在平常人看来,都是些司空见惯的民间小事,无关紧要。但常照顺却不这样认为:“别看这些事小,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事,甚至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不仅会伤了乡亲们的和气,败坏村风民俗,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四年前,常照顺遇到了一起邻里纠纷,两家是左右邻,右边这家翻盖房,新建的院墙向前拓宽了几尺,把左边出行的通道堵死了,左边人家当然不能答应,两家因此发生了纠纷,由口角之争越闹越凶,眼看就要演变为全武行,在这种情况下,常照顺走进了右边这家人的家门,刚一开口就遭到断然拒绝,当场被下了逐客令。常照顺不怨不恼,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前前后后上门6次,不谈大道理,不说谁是谁非,就是拉家常,唠村里邻里多少辈处下来的感情,等常照顺第6次离开后,这家人悄无声息的把新建的院墙推倒,平整了路面,并且把通道多留了20公分。就这样一起差点“民转刑”的纠纷被常照顺化解于无形中。 常照顺说,“小事用情,邻居间,家庭里,因为鸡毛蒜皮大的事起了矛盾纠纷,不能光讲法律,说道理,关键还是靠感情,用亲情。”常照顺有个本家的二奶奶,老太太7个女儿,老伴去世的早,早年间因为膝下无子抱养了个儿子,儿子长大成家立业后,婆媳间关系却一直磕磕绊绊,弄得几个女儿和儿子儿媳一家关系也很紧张,后来终于因为一次纠纷,在几个女儿的撺掇下,老太太一怒之下竟然要和儿子断绝母子关系,事情越闹越大,常照顺得知此事,并没有用法律法规等条条框框对各方说大道理,他了解得知儿子儿媳其实并不是不愿赡养老人,平时也经常给老人塞钱,只是常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再加上儿媳妇有些刀子嘴,平时对婆婆有些言语不逊,只是他们家情况特殊,村里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有点小摩擦就会被放大。时间久了,儿子儿媳难免觉得有些委屈,几个女儿不了解情况,就以为母亲受到了虐待,矛盾越积越大。常照顺分别找到各方,把里面的来龙去脉,人情利害,掰开了,揉碎了,耐心地讲,反复地说。 “二奶奶,你辛辛苦苦把儿子拉扯大,现在正是得计的时候,怎么能和他断绝母子关系呢?他想断绝,咱还不能答应呢?” “小叔,我凭什么叫你一声小叔,还不是因为你姓常?要是二奶奶真和你断绝了关系,咱村谁还和你交往,你还能在咱村立足吗?” “小婶,你娘家也有老人,咱要不叫你娘家人来说说,你这么做对不对?看他们觉得丢不丢人?” “你们几个当女儿的仔细想想,小孙子就是老太太的命根子,拴着老太太的精气神,要是真断绝了关系,人家还能让你妈看孙子?你们再闹就是想要老太太的命!” 一番话说完,各方都安静下来。常照顺说:“现在这一家子处的挺不错的。这也就达到了调解的目的,纠纷解决后,亲情依然在,感情不能丢,这才是长久和谐之道。” “大事虽大,却要从细处着手” 今年2月份的一天,天寒地冻,常照顺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本村一位村民打来的,说村里有位董姓人家的儿子在工厂上班时发生意外工伤,送到医院人已经死亡,董家家属情绪激动,发动了30多人抬着尸体去了工厂,厂方反应也很激烈,组织了几十口人严阵以待。常照顺扔下电话立即往现场赶,到了工厂门口连累带急已经满头大汗,面对双方剑拔弩张,一起恶性群体械斗事件一触即发的局面,常照顺力排众议,态度坚决的把死者家属劝了回去。随后,常照顺马上把情况向镇党委政府做了汇报,然后召集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商讨处理意见,他先弄清楚死者家属的意见,希望获赔的数额,然后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联系有保险理赔经验的朋友,做到心中有数。谈判开始后,厂方一开始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常照顺据理力争,援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逐条逐项分析死者家属应得利益,经过两轮谈判,最终董家家属获得满意的赔偿。常照顺又细心的要求双方到市公证处办理了公证手续,保障了赔偿金按时保量到位。死者下葬时,厂方安排了干部职工前来送葬,并当场表示,有常照顺这样的村干部在,以后该村的适龄青年来厂子应聘,厂方保证优先录取。 “人命关天,越大的事越不能瞎胡闹,大嚷大叫,聚众挑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寻找法律渠道解决。”常照顺说,“调解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先弄清楚责任人,责任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是怎么写的,总之,事前准备的越细致,越充分,处理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今年7月份,常教村一位村民在工地施工时,意外坠楼身亡,家属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又是常照顺及时赶到现场,积极协调。工程队一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诿责任,常照顺搬出《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指出该工程队的违规行为,以及应予维护死者的合法利益,工程队负责人不得不佩服常照顺法律知识的熟谙、调解技巧的出色、设身处地为村民办事的态度,最终经协商妥善赔偿解决。事情解决后,死者家属和工程队为感谢常照顺,一起送来1万元钱,被常照顺婉言拒绝。 不断创新,常照顺的‘调解经’ 常照顺调解工作做的这么出色,当记者问起他有没有什么方法窍门时,老常谦逊的说道:“哪有啥窍门?这东西,没有公式,没有套路,全凭你随机应变。”常照顺说,调解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因事而定,有的人好面子,有的人爱占小便宜,只要摸清他的脉络,就能“看人下菜碟”了。 常照顺的父亲六七十年代在天津工作,在当时,属于村里少有的“大文化人”,所以老爷子退休回家后,村里谁家有事,都来找他给说道说道,耳濡目染,常照顺从小就有了不少调解纠纷的阅历经验。高中毕业后,他又跟着村里红白事的“总理”跑腿,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常照顺都跟着忙活,积累了许多的人脉和威望,这也就给他的调解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常照顺说,现在村里日子越来越好了,乡情却越来越淡了,仅靠人情威信,很多时候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另外,随着现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调解工作从原来的家长里短、老人赡养等问题向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意外、工伤事故等方面延伸,因此也就给他在知识储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照顺不但自己购买了许多有关法律维权方面的书籍,平时还注意收看有关法制知识的电视节目,“像‘今日说法’、‘法律讲堂’这些节目,我每天必看。”常照顺说,现在的村干部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知道收提留农业税,搞计划生育解决宅基地。日子好了,不能肥了身子瘦了脑子,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多学习,多观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知识能力是一方面,更关键还得看调解人的品行和作风。“办事公道才能服人”,常照顺说,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关系着乡亲们的具体利益,老百姓不仅听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做,是不是“一碗水端平”。常照顺工作中坚持“做人公道正派,做事不偏不倚”的原则,不贪不沾,不徇私情,处处讲公正,事事讲公平。 “现在村里不管喜欢不喜欢我的,只要提起我老常,他都得说,‘老小子确实讲个直正理’”,常照顺欣慰地说。 除了行事公道,责任心也很重要。常照顺认为,要想处理好纠纷,就得有把别人事当自己事干的热心,就得有不把事办成不罢手的决心,就得塌下心来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因此他调解纠纷不仅从不收一针一线,反而经常自己往里搭烟搭酒又搭钱,看他经常风里来雨里去,累个半死还经常得罪人,受闲气,老伴和儿女就劝他说:“‘管闲事,落闲事’,你说你图个啥?”常照顺笑着说:“我啥也不图,就图咱村家家和谐,户户平安。” 凭着一颗执著的心,怀着满腔对乡亲的爱,挑着维护全村和谐的重担,常照顺历经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用他耐心体贴的工作作风化解了一件件纠纷,用他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平息了一起起矛盾,从而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
|
关键词:泊头,调解,纠纷,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