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 共同富裕系列报道:我们不想再靠天吃饭
“我们再也不想靠天吃饭了,渴望通过努力能改善现在的生活状况。”村民唐荣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萌发了脱贫的信心。这几天从上面下来的人很多,想办法规划这片地方的发展呢。” 1月6日,记者采访时,从骆驼湾村到顾家台村,再到龙泉关镇甚至阜平全县,深深感受着当地干部群众对脱贫的无限信心和对过上幸福生活的思考与努力。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记者刚走到骆驼湾村口,碰见村民马桂枝正要去地里捡玉米秆。 “这两天来我们这里的人可多了。”见到记者,马桂枝停下了脚步说,“没柴火烧了,背点玉米秆回来烧火做饭。” 马桂枝的女儿在北京打工,老伴因癌症去世不久。为了给老伴治病,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虽说家里有两亩薄田,但是也只能种一茬玉米,亩产六七百斤。“没水浇,产量就上不去。”打下玉米后,再卖掉玉米买白面。村子离所在的龙泉关镇约七八里地,村民们很少去镇上,都是镇上的生意人过来和他们换白面。 正说着话,刘春晓老人拄着拐杖从院子里出来了,热情地让记者到家里坐坐。 刘春晓老人今年77岁,家就在村口,走下几级石台阶,进入一道栅栏门便是。围墙很矮,院子里堆着一堆堆过冬用的柴火。“家里啥也没有,不怕贼惦记。”老人指着院子里房檐下的柴火告诉记者,这些柴火是买来的。“自己年龄大了,活动不便,不能上山打柴。”老人的儿子也都出门打工去了,家里就她一个人。屋子里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哪怕一张像样的凳子。为了节约电费,只要天一黑,老人就上床睡觉了。白天没事时,就坐在房檐下的柴火堆上晒晒太阳。“这里太穷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办法。”老人叹了口气,“总书记来了,真是盼着日子好起来。” 骆驼湾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共230户、608口人,其中贫困户128户,贫困人口428人。由于好多年轻人都出去了,这里几乎变成了空村。 和骆驼湾的情况类似,顾家台村由顾家台和招提寺两个自然村组成,共137户、345口人,其中贫困户75户、245人,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是屈指可数。 “像我这么大年龄的,在村里属于壮劳力。”顾家台村45岁的村支书顾叔军告诉记者,村里种植了不少核桃树,但由于核桃树生长期长、挂果晚,现在还看不到收成。 摩托车是“富人”的标志 记者在村民韩守忠家里见到了骆驼湾村村支书顾润金。当问及村里有没有生活相对好一点的村民时,顾润金指了指站在旁边的韩守忠,“他家在村里算是富的了。” 韩守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也谈不上富,就是家里有辆摩托车,这是我们这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以大家就说我家富。”韩守忠说,自家有两亩地,又承包了别人家三亩地,收成只能是多一些,但谈不上好。“这不,玉米还在房顶上堆着,没卖出去呢,也想等个好价钱呢。”“女儿已出嫁,家里没什么负担,所以就富了。”韩守忠说,以前没有摩托车的时候,很少去镇上,实在需要买东西了,也只能走着去。空闲时,去山上采了药材,但却没法卖出去。由于山路很陡,村里也没有自行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韩守忠终于狠了狠心,将多年攒下的2800元钱拿了出来,买了一辆摩托车。在村里,像韩守忠这样有摩托车的还有四五家。因为有了摩托车这辆现代交通工具,韩守忠也很是让其他人羡慕。 方圆十里的唯一村医 6日14时左右,记者赶到顾家台村的卫生室时,村医薄利刚刚出诊回来。薄利是方圆10里唯一的村医,今年32岁,看起来十分憨厚。 1997年,薄利考上了石家庄一所医学院,本来有机会留在城里发展的他,却选择回到大山里做了一名村医。“山里人看病难,如果没有个医生,都不知道该怎样生活。”当然,薄利也属于村里为数不多的壮劳力之一。 在村卫生室没有盖起来时,薄利就在自己家里给人看病,但出诊更多一些。“咱年轻,身体好,宁愿自己多跑点路,也不愿让年纪大的人大老远跑过来看病。”半夜出诊是常事,只要有人叫,薄利会立刻背起药箱就走。“别人要是病得轻,也不会过来叫咱。”村里人也都知道薄利的电话,薄利是随叫随到。 薄利家有老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就指着他看病挣点钱补贴家用。有时候,村里有的人看病实在掏不起钱,薄利也会很爽快地给病人看病开药。“山里人穷,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薄利算是村里的高学历人才了,在他看来,村子里发展不起来,还是因为缺少人才。“年轻人都走了,在外打工每个月可以挣几千元,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也就发展不起来。” “我们不想再靠天吃饭” 今年69岁的唐荣斌如今可是成了“名人”。回想起当天总书记到来的情景,唐荣斌很是激动,“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没想到总书记能到咱这穷山沟里来。”“总书记就是坐在你现在坐的那个地方和我这么说话的。”唐荣斌乐呵呵地说。 唐荣斌的儿女们也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伴和5岁的小孙子。按说小孙子应该上幼儿园了,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要到镇上去,路太远,孙子上学的事就拖了下来。“明年吧,明年想办法让孩子去吧。”“咱们这没有啥资源,也不适宜种其他经济作物,没有致富的门路,说白了是种啥啥不长。”唐荣斌在村里当了20多年的副支书,对村里的情况很是了解,“村里的姑娘也都想办法嫁出去,小伙子一般在外头找个媳妇,都不愿意回来。” 唐荣斌也想过靠养殖业致富,可是当他从内蒙古买回来的牛因为水土不服死了一半的时候,唐荣斌心灰意冷,赔了本。家里住的屋子还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因为没钱,也没有翻修过。“这屋子还能住,不漏雨,也用不着翻修,反正孩子们也不在家住。” 村里没有水源灌溉农田,自然玉米产量就不高,雨水多了,收成就好一些,少了就差一些。“我们再也不想靠天吃饭了,渴望通过努力能改善现在的生活状况。”唐荣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萌发了脱贫的信心。这几天从上面下来的人很多,想法规划这片地方的发展呢。” 贫困山村的致富规划 带领村民致富,顾润金不是没有想过,也曾经做过很多努力。2000年,养殖奶羊赶上国家退耕还林而作罢;种土豆没有技术指导,土豆产量不行;现在村民又开始尝试种植核桃树,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挂果……“我们要想办法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业应该可行。”顾润金说,山上有2000多种植被,属于原始次生林,还有上百种药材,可以发展农家乐,带动村民们就业。“相信大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但是至于怎么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部门正在谋划中。 不止是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整个龙泉关镇都没有工业,土地非常少。龙泉关镇副镇长李学良这几日一直都在骆驼湾村,他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正在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业应该较为可行。“我们需要打造连片旅游景区,做出整体规划。”李学良列举了当地发展旅游可行的条件,“驼梁北峰上的辽道背是最高山峰,黑崖沟的歪头山、平石头村的五崖寨的风光都不错。” 在李学良看来,除了自然条件外,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人才。这几年,龙泉关镇的年轻人出去了不少,人口呈下降趋势,已经消失了两个自然村。“年轻人接受新信息较多,渴望在城市里过上好生活。只要是考学出去的,就很少有再回到这里的。长此以往,人才就流失很大。没有人才,什么也发展不成。” 李学良对发展旅游业还是充满了信心,“发展旅游业,需要多个部门上下联合,只要有企业愿意来投资开发,有发展的机会,相信年轻人还是会留下来致力于当地经济发展的。” 在顾家台村的村头,村民们正忙活着领取爱心人士捐助来的新被子。顾叔军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张名片,“就是北京的这家企业捐的被子,每户一床。”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兜里。“好心人对咱的帮助,不能忘记。” 由于驻村工作组的到来,顾家台村的情况比原先稍稍改观了一些。“这两年,村里完成了道路硬化,建成了卫生室,还修建了防渗渠,起码有水灌溉庄稼了。”顾叔军特意带记者到村委会办公室看了看。“这个门楼就是驻村工作组帮着新修的,还捐了很多书,成立了农家书屋。尽管村里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还是很乐意看书的。” 总书记走后,顾叔军也在思考怎么才能让村民富起来。“养殖业应该可行,当地的黑猪肉质不错。如果每家都养上黑猪,再加上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展规模化的养殖业应该是一条可以脱贫的路子。” 2012年的最后一天,脱贫的思考从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蔓延开来,再到龙泉关镇甚至阜平全县。据了解,阜平县164个贫困村已被列入了脱贫致富规划工作。同时,2013年保定市将扶持150个村、3万户、10万多名贫困户摆脱贫困。其中,省直机关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迁安市将对口帮扶阜平县。保定市计划每年为阜平拨付扶贫款5000万元,同时省财政扶持2亿元。目前,阜平县财政收入仅有1.8亿元,保定市计划在政策保障、项目布局、要素供给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扶持阜平在3年内超过5亿元。 |
关键词:贫困山村,致富,靠天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