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从抢钱到捐款 “剧情”是怎样反转的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06 10: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如果走在街上,看到丢失的百元钞票,捡起来自己“笑纳”还是拾金不昧寻找失主,这是道很常见的道德选择题。可是,如果丢钱的人就在旁边,请求你别拿走,这时候再捡起来带走,就有了“抢”的嫌疑,不仅是道德问题,还可能触犯法律。

  这样戏剧性的事情,就发生在近日的上海街头。在上海打工的安徽人小秦,去银行帮助哥哥和父亲汇款,途经路口时钱款被风吹散,很多路人“捡拾”,其中不乏开车的人,把车停在马路中间下来捡钱。83岁还在打工的老父亲和他一起,辛苦一年攒下的1.76万元血汗钱,只找回3700元,其他都被人捡走。

  小秦坐在地上沮丧哀求的样子,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义愤和同情。随后,有好几拨人赶来退钱,有人主动捐款帮助他过年。目前,小秦收到的退款和捐赠,已经超过了丢失的钱,他说准备把多出的钱想办法再捐出去。

  很多围观者恐怕和当事人小秦一样,对事情的反转还没回过神来。从最初的愤怒失望,到现在的惊喜感动,也不过是两天之内的事。赶来退钱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怎么突然就“提升”了?

  街头“抢”钱的事,发生在文明大都市街头,确实令人寒心。很多人想到了之前哄抢水果、蔬菜,争抢免费腊八粥引发混乱等事件,为国人的公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忧心,呼吁严惩带头的首要分子,制止“法不责众”现象。在这些事件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贪图小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而且利益受到损害的,往往也是更弱势的人。这样的事件不断出现,挑战人们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信心。对此进行曝光、批评和反思,十分必要。

  但这里面又有很多不同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有些“公德危机”,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比如争抢免费东西引发骚乱甚至伤亡,就不仅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有管理不善和规则制定不科学的问题。在有人看来,是违背经济规律,故意挑动人性之自私。而在一些哄抢事件中,还存在所谓法不责众的“广场效应”,在从众心态下,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会降低。这次“抢钱’事件中,那些面对失主苦苦请求捡了钱就走的人,的确令人气愤。但据媒体报道,在当时车水马龙的混乱情况下,有一些人不知道失主是谁,钱从哪来。所以,警方暂时不能定性为“哄抢”行为。

  道德感和同情心的建立,也需要感同身受和互相了解。当时在现场捡到钱主动归还的3人,是目睹整个事件经过的环卫工和路人,他们或许最能理解失主当时的心情,也知道打工者赚钱不易,知道这钱对小秦意味着什么。

  人都有利己的本能,但也有同情悲悯之心。在理性缺乏的广场效应下,道德底线会被拉低,贪念就可能占据上风。所以,很多旁观者可能无法理解,一些看来很体面的人,为何会参与这样不道德的哄抢。这并不是为哄抢行为开脱,而是想说,我们的公共秩序根基还不够坚实,心中的道德自律还不够强大。

  公共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在促进公平正义、加强融合了解中慢慢涵养。人们心中必须有个明确的界限,有些底线是不能逾越的,比如属于别人的财物,即便在眼皮底下也不能随意侵占。如此,道德才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当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格执法,给人以违法必然会受到严惩、私人财产必然受到保护的稳定预期,也有利于公德意识的形成。像很多人呼吁的那样,对于确实构成哄抢的首要分子,坚决依法惩处,形成威慑效应,也有利于改变“法不责众”的局面。(特约评论员:铁永功)

关键词:抢钱,捐款,捡钱,道德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