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咂摸的“年终奖”
又到年底,“年终奖”再次成为公共话题。从20个馒头到宝马豪车,从坑爹的“苹果和笔记本”到金条,年终奖见证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变迁,也显露出一些世态冷暖。 年终奖比较标准的定义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 现代人的总结比较拗口,事实上,年终奖古已有之。东汉时期,每到腊月,皇帝就开始按照定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据说,大将军和三公的收获,甚至超过一年的“工资”。而那些小官小吏,则往往寒酸到只能依靠卖卖过期公文,来充当年终的犒劳。 给员工下属发“年终奖”形成规矩,大概是在民国时期。无论是商店伙计、作坊工匠,还是公司职员、当铺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励形式也跟现在一样,主要是红包。再小气的老板,也会管上一顿好饭菜;碰到出手大方的,甚至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 虽然法律对于年终奖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在劳动合同、法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重约束下,该发的还是得发。在信息传播渠道愈发便利的情况下,年终奖不再神秘,甚至成为“晒”和比较的焦点话题。 就经济层面而言,年终奖的多寡,往往体现着行业、企业在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也体现着对员工的激励模式。过去人们往往问工资多少,随着改革的深入,固定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奖励性工资则越来越高。年终奖的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媒体报道和网友吐槽来看,一些政府部门、国企和跨国企业待遇好,年终奖相对丰厚;而普通民企则略显寒酸,甚至无奖可发。当20个馒头和金条银条放在一起,除了价值上的差距,更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联想。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在年复一年、应景而生的热议风潮中,还是有一些变化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温暖。山东一家民营企业,不但给员工以购房补助、带薪陪护生病父母等福利,还有一项“遗嘱福利”,体现了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而武汉老板义务派车送工人返乡,长沙业主自掏腰包给保安、清洁工发年终奖等等,这些在“吐槽”中显得那么特别的年终奖,或许微不足道,却成为严冬中一道难忘的风景,让传统春节变得更富有人情味。 我并不推崇以奖金衡量价值,但这个规律似乎有迹可循:福利与幸福息息相关,而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意味着一种生产力。好的福利政策必然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以想见,那些以出炉“屌丝型”、“坑爹型”年终奖而闻名的企业,来年的吸引力自然无法与“温情型”的相比。这规律,恐怕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竞争吧。(白靖利) |
关键词:年终奖,世态冷暖,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