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向“病变”的职称评审动动刀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13 08:2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但同时甚嚣尘上的,还有对职称制度的种种诟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评定本该是单位内部事务

  潘洪其(《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如王晓初代表所说,职称评定原本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面向全社会的评价体系。现在,职称评定演变成为一种附加了许多标准、承载了许多福利待遇的综合评价指标,甚至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政许可,实在是对职称评定制度的扭曲和错位。

  笔者所在单位的职称管理一向比较开明。起先一段时间,编辑记者的薪酬与职称不直接挂钩,或者说薪酬和职称的关联度很低,大多数编辑记者对此都不以为然。后来领导觉得,编辑记者都缺乏参评职称的积极性,也就缺乏从学术角度总结经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不好,于是设计了一套专业职务等级评定体系,对所有编辑记者评定等级,等级在薪酬考核体系中占较大权重(决定基础工资系数和奖金系数)。

  这套专业职务等级评定体系,重在评定编辑记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研究水平,与编辑记者在新闻出版系统获评的职称没有关系。有人只是一个助理编辑(初级职称),在单位居然获评“一级编辑”(最高级),有人早已是高级记者(高级职称),却被单位评定为“三级记者”(中级),但也没有多少人对单位内部的职务评级不服。

  评价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研究水平,员工所在的单位最有发言权。单位内部的专业职务等级评定,可以参考社会上职称评定的标准和结果,但最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体现单位人才管理的自主权。

  职称评定中的僵化思维必须改变

  周东飞(《潇湘晨报》评论员)

  职称改革有两大任务,一是改变目前人才评价过度依赖职称的问题;二要改变目前评职称过程中许多不合理做法,让职称评定真正科学起来,实用起来,而不是与现实工作脱节、让人反感的累赘。

  参加过职称评定的人,恐怕都会对论文很头疼。对研究人员而言,论文应算是一门基本功,但像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他们评定职称时一定要他们交论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同样让人不可思议的,还有所谓的职称外语。如果业务中需要外语,考一考是应该的,但所有职称不分类别不分层次都硬性要求考外语,这就显得过于僵化。为了职称外语,许多人死记硬背下苦功;但一旦通过考试,一切都扔在一边,仍旧是面对面互不识。这种费力不讨好无实效的职称外语,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转型为职业外语,确实需要的才考,别再折磨应考者。

  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职称计算机,也在必须改革之列。照理说,信息时代人人都会计算机知识,考起来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怪就怪在计算机一旦加上职称两个字,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它并不考你实际工作中应知应会的上网等内容,却偏偏多年如一日按照有关机构编写的教材,考你压根都用不上的什么编程、数据库。

  在僵化落后的考试科目背后,其实是有关机构的惯性思维。推进职称评定改革,这种为考试而考的思维必须改变。

  职称改革难在转变人才观念

  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职称考评涉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但社会各界要求推行职称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关键原因在于,当前这种僵化的职称评价制度,异化了选贤任能的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人尽其才”的因素。今年年初,媒体报道称作家铁流连续12年因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不过关而无缘副高职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职称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难点并不在于对职称考试进行调整,而在于切实转变人才观念。改革职称考评制度,需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其核心是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具体来说,要改变现行职称制度下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和唯论文论的不良倾向,就要用更多元和现代的标准来甄别人才。

  能发很多论文的人不一定是真人才,能在职称考试中拿高分也不能说明什么。职称考评,必须要回归到评价和发现人才的初衷,让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也让他们有机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光和热。只有转变人才观念,打破职称考评的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成为常态,才能让适合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也才能为提升国家的创造力和活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职称改革也要去行政化

  肖畅(《长江日报》评论员)

  职称评定的问题根源,并不是如何评审、标准在哪儿,它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现在职称已经成了身份象征,一些单位里,薪酬、晋升乃至住房等等,都围绕着职称来分配。职称决定了身份,意味着可以得到多少相应的资源,专业水平蜕化成了身份等级。

  职称评审也有所谓的评审委员会,由各行业专家组成,但最后还是各行业主管部门来主导、决定。职称也如编制一样,是定额的,今年给了你,别人就没有了。毕竟,挂靠在职称上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职称评审参考的依据,也有各种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种项目、奖项,这些又都是依靠行政层级划定的依据。

  可以说,职称评审,依赖的是行政手段,体现的是行政对专业资源的配置,最后形成了各行业的身份等级。这是服务于行政手段对专业领域的人事管理。在计划经济年代,专业人才不是自由流动的,而是由国家分配和管理,于是有了职称制度。在市场经济时代,它早就该改革了。

  我们应该提倡专业领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具体来说,把“职称”评审交给各行业,由行业共同体来甄选人才、评定人才。由行业自我评价,各种虚头巴脑的标准就自然可以被抛弃了,因为这些东西原本就是不懂行的人给添置的。在本质上,职称改革和去行政化是同一个问题。没有去行政化改革的深入,旧的职称制度改掉了,可能新的“职称”制度又会出现。

关键词:职称,改革,行政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