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教育改变命运”是在中国流行多年的口号,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但近些年,这一说法广遭质疑。最新调查显示,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而普通民众的感受更为深刻,当前社会针对教育的负面悲观情绪,笼罩在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心中。曾经有教师发帖声称“寒门再难出贵子”,参与新浪投票调查的2万多名网友中,七成多认同这一看法。 过去,人们之所以对“教育改变命运”保持期待,是因为这一幕曾经在中国真实上演。30多年前,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一些人获得了重归学海的机会。因为教育,他们从田间地头的劳动者一跃成为社会精英,在各行各业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在人才匮乏的时代,教育是个体发展路径上最好的“敲门砖”。 经过几十年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持续努力,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受教育者的比例和知识水准都在大幅度提升。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昔日的精英教育路径难寻,大众教育成为主流。大学学历甚至成为迈进社会的准入门槛,回报给莘莘学子的通常只是相对底层的工作,薪酬仅能满足生活所需。而这一切背后,是个人和家庭在教育之路上倾其所有的付出,高投入置换来的却是难以预料的低回报,对不少低收入家庭来说,因教返贫是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如此情境下,教育自然无法带给人们意气风发的前景展望。 大众教育成为主流这一普遍背景,仍然无法清晰诠释人们对于教育的深深焦虑。相较于“教育改变命运”,人们如今更趋向于信奉“背景决定命运”。教育之于普通人上升路径的作用日趋微小,究其根本是社会不公在教育问题上的映射。 如今教育资源在分配上渐趋两极分化是不争的事实,越是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越能抢占优质资源,贫寒学子一迈开步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人为划分出的户口等身份藩篱,也成为教育资源均等共享的一大阻碍。同时,社会提供的发展机会也被强势群体逐渐蚕食,剩下的残羹冷炙只能让拼不起人脉跑不到关系的底层民众感叹前景黯淡。因此,身份藩篱众多、阶层固化严重的北京,即使坐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最不认同“教育改变命运”。教育不再改变命运,学习难以成就未来,一旦出身微末,往往注定名校无缘、就业无门,这才是最让人焦虑不安的所在。 教育,寄托着人们的期冀和渴求,本该承担起解决社会公平的责任,但当下刚好相反,教育正在加速社会阶层的固化,助推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在人们心中自然日渐坠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中国梦”阐释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而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立足点在于个人价值的有效展现,在于发展机遇的均等共享。构建这一蓝图的基础应从恢复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公平做起。只有分享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个人的真正潜能才会被激发;只有获得最适合的展示平台,个人的创造力才会彻底挥洒。教育对于个人发展路径的价值应该恢复到应有的地位,教育应该让人们看到希望———无论是谁都应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评论员集月音) |
关键词:教育,改变命运,寒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