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 能否建立正规“垃圾村”?
从清运的垃圾中拣出“有用”的废品换钱,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家被大火烧毁后,刘伟一家暂在老乡家借住,“无处容身”的感觉更加强烈 省会黄河大道与京珠高速交口附近“垃圾村”16日的一场大火,让人们注意到“外地垃圾清运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每天清理、运送着这座城市大多数小区的生活垃圾。 这座城市离不开他们,没有他们,我们周围将垃圾遍地,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却一直在“驱赶”着他们,以至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处境越来越艰难…… 这个僵局如何打破? 他们的留恋与无奈 从垃圾中淘废品能多挣点钱 大火发生后的第二天深夜,记者跟随居住在“垃圾村”、几乎被火灾烧掉全部家当的刘伟(化名)出门清理、运送垃圾,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不时从垃圾堆中往外拿塑料瓶、易拉罐等物品。 “这些都能卖钱,能卖点儿就卖点儿。”刘伟说,这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我和妻子都清理、运送垃圾,俩人一个月基本能挣5000元钱。两辆摩托车每月最少需要1000元的油费,再刨去一家4口的吃喝、孩子的学费等等,也就剩下2000元左右。”所以,他们每天在收拾垃圾时,只要淘到有用的玩意儿,就挑出来带回家,自己进行分类后再卖掉挣钱。 无处容身只能作返乡打算 刘伟说,他收垃圾10多年了,虽然辛苦,但从没想过放弃。“在这儿生活虽然苦点儿,但总比在老家强。如果回老家,我们只能靠2亩地维持生计,挣的钱只够满足4口人吃喝的。”刘伟说,他之前也给别人打过工,但总觉得不自在,这才一直坚持着收垃圾。 而这一场大火,让他有些动摇了,“这场火把我的家都烧没了,如果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回不回老家都好说,但现在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我不想耽误他们,不想让他们将来和我们一样。但如果在他们放暑假前还没找到落脚的地方,我们就只能回老家了……” 城市的“无情”与“不舍” 城中村不断改造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 刘伟的处境是整个“垃圾村”甚至省会所有外地垃圾清运工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他们舍不得这座城市,可不管有没有那场大火,他们都居无定所,随时面临着被驱赶的尴尬处境。房东一句“这儿要改造了,你们不能住了”,他们就不得不另谋住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开始改造,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工作成本越来越高,处境越来越艰难…… 而实际上,这座“无情”的城市,离不开他们。 刘伟告诉记者,2011年大年初一,他和妻子给自己放了一天假,第二天去负责清理垃圾的小区时,发现垃圾箱周边垃圾堆成了“山”,“仅仅一天没去,平时一车的量整整装了3车。” 这一情况记者在联盟街道办事处得到了印证。“我们辖区负责清扫联强小区和高柱小区的工人共有21人,都是来自四川等省份的外地人。”城管科卫生队贾姓队长介绍说,一旦工人有变动,小区内的垃圾就会遍地都是,居民们的投诉也随之而来。 没有他们多数小区的垃圾无人清理 省会其他小区的情况又如何呢?记者随后走访了多个社区,发现多数小区都与联盟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情况类似。“清运工大都是河南和四川来的,都是我们自己聘请的。”一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说。 河东街道办事处卫生科王科长告诉记者,如果哪个小区没有清运工了,一般是由办事处或物业找人,“这些人大都是在‘垃圾村’居住的‘外来清运工’。” 这一说法在石家庄市环卫处监管科石科长处得到“间接证实”,石科长介绍,目前环卫处的环卫工主要负责清理建成街道的道路,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并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 目前,石家庄市清运工急缺。“主要是工资问题,石家庄的老旧小区比较多,很多没有物业或业主委员会,卫生费难以收上来,这直接导致无法解决清理垃圾的费用。”河东街道办事处卫生科王科长说,工资低加上工作辛苦,本地人不会来干这种活,“可小区的垃圾总得清理,我们只能是哄着、求着这些来自外地的清运工们留下来。” 专家 能否将外地清运工纳入“体制”? “垃圾村”的清运工因屡次遭遇驱赶,离城市越来越远,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搬迁,工作成本越来越高,处境越来越艰难;而在这个城市里,几乎每个小区都是依靠外地清运工才能保持清洁,离不开他们的同时却在驱赶他们,这个僵局如何才能打破? 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目前看来,‘垃圾村’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环卫系统在生活垃圾从小区到转运站之间的处理环节上有缺失。”石家庄经济学院法政学院教授赵胜利分析说,“‘垃圾村’的外来清运工们恰恰补上了这一环,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驱赶他们,而应‘善待’他们。” “比如是否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出资,建立起有安全保障的‘垃圾村’,并以适合的价格租给这些外地来的清运工人。”赵胜利说,同时将他们纳入“体制”,由城管、环卫等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既能解决“垃圾村”现存的隐患问题,又能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文/记者耿硕 李萌 -摄/记者贺志泉
|
关键词:垃圾村,正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