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衡水宋国柱将写意画融入刻铜:从庄稼汉到艺术家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5 08:1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衡水饶阳的偏僻农村,宋国柱开始了自己的书画道路。此后,他又幸运地亲炙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学问风骨,一窥写意画的堂奥。此后,他将写意画融入到刻铜艺术中,在坚硬的铜板上挥洒才情。曾经风靡全国、又一度沉寂的刻铜艺术,在宋国柱们的艰辛求索下,终于恢复了曾经典雅的文人书画传统。上世纪20年代,刻铜大师张樾丞和张寿丞开创了持刀直刻的冀派传统。而今,宋国柱在饶阳乡野,一手执犁,一手握刀,接续上了本已杳渺的冀派刻铜薪火。

  尽管在刻铜艺术上成绩斐然,但50多岁的宋国柱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淳朴本色。艺术家的自信豪爽和农民的朴实憨厚在他的身上交织在一起。

  从军时邂逅李苦禅,写意画奠就刻铜基础

  衡水内画,工艺精妙,而这门艺术的基础,不消说是绘画。绘画传统,在衡水不绝如缕。饶阳南北岩村的宋国柱,从小就在良好的绘画氛围中成长。大至广阔的原野,小到树上的昆虫,都在他的画笔下活灵活现地呈现。“我用木炭或者小石头子,把家里的墙壁都画满了。够不到的地方,就登上凳子往高处画。把墙壁当画布,弄得家里一团糟,家人为这事没有少训我。那时候穷啊,哪里有那么多纸呢?”多年以后,宋国柱感慨,尽管当时物质条件匮乏,但是艺术的种子,却在一个孩童的心里生猛地滋长。

  但是,喜欢归喜欢,他一直苦于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自己在绘画和书画上的点滴知识,都是从别人的作品中揣摩得来,正确与否,自己心里并没有十足把握。“后来,我在北京卫戍区当兵,因为喜欢书法绘画,包办了连队里所有的板报,也因此有机会去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文艺活动。”时隔36年,他依然记得1977年北京颐和园的一次国庆笔会。笔会上,很多名重一时的书画家都来了。“我看到一幅大写意,非常喜欢,一看署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李苦禅。”宋国柱说,他在现场找到了李苦禅,“一个非常和善的老头,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

  “此后,李苦禅经常让我去他家里,看他现场作画,教我很多写意画技法。他教我如何布局,何时用中锋,何时用侧缝,毫无保留地给我说。”宋国柱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这么专业的绘画教育。更重要的是,李苦禅看了他的写意画作后,对他寄予很高期望。“他多次给我说,画画是一门学问,不能含糊。他对艺术精审的态度让我终身受益。”

  用废的刻刀装满了抽屉,终于嗅到金石的芬芳

  上世纪80年代初,宋国柱退伍后,在北京从事衡水内画销售,一直到80年代末。“当时专柜的生意下滑,经理便对我说,现在铜钱市场很火,你去乡下搜集铜钱吧。”在各地搜集铜钱期间,他无意中收到一些铜墨盒和铜镇尺。“墨盒上都刻着书画,刻工非常漂亮,有很强的文人画色彩。”“我当时在各地的古玩市场上收到了很多墨盒。就对家人说,这种墨盒,我也能试试刻啊。”宋国柱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也认为,自己有写意画基础,适合刻工不太繁复的刻铜。

  宋国柱分明觉得,他与琳琅作响的金石之间有某种契合。30岁,他打定主意,准备重新出发了。用刀在铜上刻划,不说刀法,单是臂力、掌力对艺人来说就是一种考验。宋国柱没有退缩。没有专业的刻铜刻刀,当然也根本不知道专业的刻铜刻刀到底什么样,他自己设计,自己打磨,终于打磨出一件件得心应手的刻刀。

  宋国柱曾作一诗:“世间懒骨无如我,一操刻刀兴便浓。急冲缓行深浅痕,最怜铜铁相搏声。”他说自己“懒”,但对刻铜却是如醉如痴,拿起刻刀,便忘了时间。

  宋国柱的刻刀最初有筷子长短,几个月刻下来,刀已短得像铅笔头了。他的刀是随刻随磨的,一把刀短得手指快拿不住了,才不再用了。他工作室里,寸把长的废刀装满了整个抽屉。“毛笔作画,用笔轻盈,可以走笔如飞,但是白铜坯上运刀,路数却完全不同。”宋国柱回忆,一直摸索七八年,他才敢说自己终于登堂入室。在方寸墨盒里,刻刀点划之间,他感觉自己嗅到了古典的芬芳。

  20多年来,宋国柱一手持犁,一手握刀,成了在村里的两栖人。农忙的时候,他跟家人一道收庄稼,帮助亲朋收大棚菜。即便是在干粗笨的农活时,他依然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更好地运刀。

  宋国柱的手每日与刻刀为伴,让人好奇,宋国柱的手是否力道惊人。实际上,跟他握手,非但不感觉手劲大,倒有如婴儿般的温软之感。这在民间被称作“朱砂手”。传说生就“朱砂手”的人,大都有绘画天赋。但将宋国柱的手展开仔细端详,观者还是会动容:其骨节粗大,指节间遍布厚厚的老茧,就像年轮一样记录着他的刻铜生涯。

  “你接上了我们老张家的刻铜薪火”

  从幼时就对书画产生兴趣,继而有所涉猎,再加上此后亲炙李苦禅学问风骨,宋国柱打下了对古典书画的悟性和鉴赏力。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一路摸爬滚打。在刻铜早期,到处搜集名家名作。“作品就是我的老师。”宋国柱说,他反复临摹刻铜前辈陈师曾、陈寅生等人的作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此时,他敏感地意识到,模仿只是艺术的开始,要想在行业里树立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形成自己的风格。2011年,他曾刻下一方墨盒,上书:“余以为当代刻铜不必拘于古法,随意涉笔,大胆奏刀,未必不成趣也。”表明他的艺术态度。

  最近几年,宋国柱的创作渐臻化境,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品迭出。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是与他的艺术素养分不开的。中国画讲究传承,讲究“笔笔有来历”,讲究“师古而不泥古”。宋国柱的家中,名人书画集随处可见。多年来,他在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之余,也坚持临摹名家名作,在画法高古的作品中寻找艺术灵感。

  在嘈杂的古玩市场里,他寻觅到远去的知己。上世纪20年代,曾经风靡民国的张樾丞和张寿丞兄弟,是河北新河人。他从这两位河北同乡作品里寻找冀派刻铜的精髓。

  宋国柱在衡水偏僻的乡野里,将浓郁的文人气,注入到他深爱的刻铜艺术中。今年春天,宋国柱带着自己的刻铜作品去北京找到了张樾丞的孙子。当这位名人之后看到宋国柱的作品后,惊喜万分地说:“太神奇了,我的爷爷就是这样刻铜的,你接上了我们老张家的刻铜薪火!”

  得到这样的评价,宋国柱的脑中不禁想起多年前李苦禅的教诲,也想起自己在陋室中爬梳刻铜门道的日子。他觉得自己20多年的苦心孤诣,没有白费。

  人物卡片

  宋国柱

  宋国柱从事刻铜艺术20多年。最近公布的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中,在传统美术一项中,刻铜艺术也被列入其中。其申报地点即为衡水饶阳。宋国柱被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三届“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小知识

  刻铜

  刻铜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是金石学基本的研究对象。铭文分铸和刻两种。战国以前的铭文大多是铸的。战国及以后青铜器上的刻铭才逐渐多了起来。铜刻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期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至明至清代中期,也有刻铜,大多施之于铜版、器皿、佛像等,以线刻为多,多为其他艺术的辅助艺术。

  清代晚期的同光年间,刻铜艺术迎来了其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以秀才而业铜的陈寅生。民国时,刻铜文房由于陈师曾、姚华等人的极力倡导和积极参与,出现了亲笔书画铜刻的又一高峰。将名家书画施刻在铜上,最著名的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琉璃厂同古堂的张樾丞和张寿丞。由于张氏兄弟原籍是河北新河人,他们被称为“冀派刻铜”的开山之祖。 (记者郭天力 实习生孙亚华文/图)

关键词:庄稼汉,艺术家,宋国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