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熊丙奇 说起就业难,有人认为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很直观,但其实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 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笔者是赞成的,近年来,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时,往往都是从局部看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观有偏差、不愿意去基层,等等,由此使得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可如果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就不难发现,无论从社会需求的人才数量,还是人才质量看,扩招其实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不分析教育发展的问题,把就业难归因于城乡二元结构,也是缺乏系统性考虑的。其实,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存在着另一个“就业越难,招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即教育的条件,能否给予受教育者有质量保障的教育,如果教育条件不足,而培养规模过大,将会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其次要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即人才培养数量、层次、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匹配,适度超前(以进行人力资源储备),但不可超前过多,否则就可能出现人才培养数量、层次与结构失衡。 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看,也有“扩招”的过程,但他们比较有效地防止了教育质量下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是坚持了以上两个标准。一方面,扩招大多由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完成,原来承担精英教育的学校大多维持原有规模,不扩招;另一方面,对扩招的数量和层次、结构进行充分调查,比如《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2003)》指出,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43%提高到50%以上。而具体怎样扩招呢?是根据对社会需求进行的分析,英国大幅扩招两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以上述两个基本标准来分析我国的扩招,无疑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违背规律,扩招的速度过快,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这两个数据发展到2008年,分别达到607.66万人与2021.02万人,也就是说,在10年间,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扩大近5倍。 其二,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不知道社会究竟需要哪一层次,以及多少人才而盲目扩招。 事实上,如果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从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出发,我国当前能培养的高质量大学生,可能不是每年600多万规模;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可能远没有有关专家预测的那么多——不少专家是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需求,来简单类比我国应该对大学生人才形成的需求,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其实与发达国家很不相同。那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将有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另一个方向则是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与节奏,将其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对应起来,也就是说,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究竟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哪些人才,由此来确定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模式。 从务实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发,教育部门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至少应该认真反思扩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给受教育者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不让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重演。 |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