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北蔚县暖泉古镇:书院配古堡 打树花叫绝
江南的四大名镇,或以小桥流水的韵致,或以粉墙黛瓦的娇涩,一颦一笑,都给人留足了印象。而河北蔚县也有一全国历史名镇,叫暖泉。暖泉镇名扬天下的,在书院,在古堡,在树花。这三样,都独独与江南的不同。春节期间,记者探访了这个北方古镇。 暖泉书院 出蔚县县城向东行十数里,便到了暖泉镇。暖泉因泉水而得名,据《蔚州志》记载:“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据暖泉镇宣传委员张永介绍,两泉最有名者为逢源池水,泉水经东西两龙口相向而出,环村缓流,浇灌着镇区南的数百亩菜园和稻田,最后流入镇区东南的壶流河水库,数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公里内也不结冰。 在逢源池的南边,有一个书院,也称暖泉书院。在书院的东北角,是一座塔楼,叫魁星楼,楼为三层,底层砖结构,上两极为木结构,顶式四角攢尖。整个建筑精巧细致,显得十分简洁。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原书院中有一主体建筑——凉亭,泉水从地下穿亭而过,亭前有一过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称八角井。“水过凉亭八角井”是蔚县“八大胜景”之一,可惜已毁。老人讲,已毁的凉亭上原有一副抱柱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张永介绍说,暖泉书院的建造者是元代工部尚书、建筑专家王敏。他说,王敏是蔚州暖泉人,曾任元朝工部尚书。他一生勤敏好学,为培养家乡人才,并希望他们在科举中夺得魁星,特建此书院。 据了解,暖泉镇人杰地灵,从书院走出来不少才子,如明代兵部侍郎张邦齐。受此影响,清朝蔚县还出过两位大人物,一个是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枢,一个是礼乐学家李周望。还有一位当代的苏大迷,张永讲,1954年斯大林逝世,苏先生撰写“雄心盖瀛环,只恨未能勤内典;药方盈世界,谁怜不早觅良医”的挽联一副。镇领导感觉不错,逐级上报;最后经外交部转交苏驻华使馆,苏共为中国一介平民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成为中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记者下午来到时,书院广场早已不再宁静,只见捏糖人的,卖糖葫芦的,杂耍舞狮的,牵狗遛弯儿的,一切人声鼎沸,热热闹闹,好像因为缘了暖泉,古镇的人早已经过了严冬。 西古堡印象 暖泉有“三堡六巷十八庄”,据蔚州博物馆馆长李新威介绍,暖泉古镇有八个古村堡,目前均保存完好,“连堡成镇,堡中套堡”,兼有人居和军事防御的双重特点。其中,中小堡、西古堡、北官堡“三堡”历史尤为久远。中小堡在东,西古堡在西,北官堡则位于古镇的东北部。“三堡”之中,中小堡离暖泉的水源地逢源池最近。据说,昔日的中小堡外绿柳荫荫,一派江南水乡景色。至今,在北堡门外,一株被称为“中国第一狮子柳”的千年古柳还在独自回忆着曾经的繁盛。 据暖泉镇副镇长王燕云介绍,“三堡”中最有名的就是西古堡,它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年间又在南北城门外增建两座瓮城。西古堡的堡门、城楼是砖木结构,南北瓮城均开东门,砖券拱基上有歇山式或十字脊城门楼,有“虎抱头”之说。北瓮城原有九天阁等古建筑。南瓮城古建布局灵活且丰富多彩,有殿堂、楼阁、戏楼、地藏寺等古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西古堡现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民房246间,这些院落或九进九出,或四进四出,多个院落相互贯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称为“连环”。 记者随导游小宋走进一个九连环套院。这个套院,目前是西古堡村委会所在地,虽然现在这些院落被分隔成了多个院落,但行走其中,一式的青砖灰瓦、木制格窗、木雕彩绘和青条基石,根据隔墙的痕迹,仍然能让游客感觉到“连环”的奇妙。记者发现在一处用磨砖对缝的手法砌起的院门额楣上,题写着三个字:“小自在”。导游解释说,神仙是“大自在”,佛曰“观自在”,而这里的主人自称“小自在”,可见其历经沧桑之后的通达平和。 踏着磨光了的石路,走在西古堡的街上,最让记者流连的,是西古堡满街满巷的灯笼。这些灯笼,颜色不同,样式也各种各样。而这些灯笼又每每以剪纸做装饰,蔬菜灯,水果灯,生肖灯,脸谱灯,应有尽有;灯有大有小,有的是专为小孩儿做的。掌灯了,远远的,一群嬉戏的小孩,人手挑一盏灯笼朝你走来,配上蜡烛,摇曳的闪亮,影影绰绰,面对他们,游客恍若回到了往昔。 西古堡还有一个叫绝的是她的小吃。导游小宋说,暖泉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久负盛名,基本代表了蔚县的风味,其中最著名的有“哈猴”包子、水晶粉坨、荞面、小米煎饼、五香豆腐干和五香骡肉等,有的已失传,但大多还在流传。 走进一家小店,记者随几位朋友每人要了一份苦荞面,苦苦的味道,凉爽而滑溜,仿佛一下子将春节几天来所吃的油腻涤荡殆尽。还有叫绝的,是“糟豆腐”,颜色和形状都与臭豆腐相似,但砸吧砸吧嘴,一股特殊的香味儿还久久浓在嘴里,没有一点臭的味道。据主人讲,这是他们家的独门绝活,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天下没有第二家。 天下奇绝“打树花” 暖泉镇以“打树花”而出名,“树花”是暖泉的象征,被称为“天下奇绝”。春节期间,记者再次见证了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 据河北省“打树花”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德师傅称,打树花一要有力量,二要有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胆量,因此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晚上7点,在树花广场,随着一声“打树花喽”的吆喝,舞台上,两个巨大的电子屏从中间徐徐打开,一座高大的“炼铁炉”矗立中间。打树花首先要举行祭炉仪式,摆上水果和糕点,伴随着高亢而激昂的舞蹈,祭炉是一项很庄严的仪式,一是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二是为表演艺人祈求平安。因此,祭炉仪式,还是让每一位观众感到古老而神圣。 打树花开始了。先是两三个树花艺人上场,只见他们个个手持柳木瓢,反穿羊皮袄,头戴大草帽,站在仿制的“北官堡”城门前,将高达1600℃的铁水奋力上泼,滚烫的铁水遇到冰冷的城门,霎时四溅,火树银花,成万种奇观。 最精彩的是传承人王德上场。随着同伴抬上通红的铁水,王师傅弯腰舀起一瓢铁水,奋力向城门甩泼。刹那间,铁花炸裂,急如千军万马,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姿百态,如孔雀开屏,又似星河倾落。只见王师傅变换着手法,忽急忽缓,一瓢瓢泼向空中,仿佛人间仙景。难怪民俗大家冯骥才先生也赞不绝口,说,“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河北蔚县暖泉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在现场,一位来自深圳的游客兴奋地说,以前只是听说,看了才知道什么叫震撼! 当晚,一位保定小伙显然被艺人们的表演所感染,在艺人们的指导下,他自告奋勇上台秀了一把,虽然甩出的树花不成形,但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喝彩。 据树花传承人王德介绍,小伙子每次舀起的铁水也就一斤左右,而他们每瓢都在五六斤多。 王德回忆说,文革“破四旧”时,“打树花”一度被禁止。有一年,父亲自制了一个小铁炉,准备在自家表演,但不知怎的,被“上面的”知道了。他说,当时多亏了一个好心的副镇长通风报信,父亲将刚刚炼好的一炉铁水藏在猪圈里,这样才躲过了一劫。 暖泉镇镇长张应红介绍说,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买不起烟花,却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了灵感。他们将熔化的铁水泼向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铁水便似朵朵烟花般盛开,美丽而壮观。这种特别的“树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渐渐胜过了燃放烟花的富人。因此,每逢过年,暖泉镇便有了“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张应红说,今年初三到初五,共演了三场,场场爆满,共有超过6000多人观看了树花表演,光门票收入就上百万。他说,如今,树花表演同剪纸一样,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他还告诉记者,暖泉有500多年的建镇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民俗独特,“打树花”更是一朵民俗奇葩,暖泉离不开“打树花”。2011年“打树花”还同“蔚县古壁画”、“蔚县常平仓”两大文化遗产项目一起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
关键词:蔚县,暖泉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