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赋予“人民代表”更多含金量
农民工代表群体为两会带来了“最原汁原味的民意”———据媒体梳理,截至目前,已有17名农民工代表正式提交了41份建议,包含解决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强化农民工“五险一金”、推行“教育券”、开办民工学校等诸多与农民工切身相关的观点与建言。据悉,此类建议还在陆续提交中。 从3名代表到31名代表,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农民工首次进入人民大会堂”,到十二届全国人大的集体发声和积极履职,农民工代表的壮大和成熟从一个角度彰显了人代会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由于这个群体在转型期中国的典型性,它在人民代表中的数量关乎民主政治的规模和涵盖面积,也关乎权力机构构成的合理性与优效性。甚至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工代表在政治舞台上的壮大、活跃、有所作为,使得“人民代表”的概念有了更多的含金量。 3位到31位,不仅是数量的变更,背后是2.6亿农民工群体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权利的伸张。5年前首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3位农民工代表,尚带着一种象征性意义,其建言提议也还类似于一种诉求表达和情况反映。现在这种政治表达上的“青涩”正逐渐褪去,农民工代表的调查、建议和表达都明显成熟化了。今年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建言中,有打破原有教育经费拨付方式、用“教育卡”“教育券”的方式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提议,也有从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案,很多提议已经进入了相关改革的核心领域,从中可见专业视角和国际借鉴。可见在“两会”的舞台上,农民工代表已经慢慢找到了一种角色感。 农民工群体常在各种意义上被称为“特殊的一群”。在城乡二元结构中,他们是“特殊的”;在社会保障上,他们是“特殊的”;在职业发展上,他们是“特殊的”;在文化服务上,他们也被形容为“特殊的”。实际上,在民主政治生活中,他们也展现了这种特殊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其他代表委员,人们普遍希望他们能超越自身职业和阶层的局限发声和建言。而对于农民工代表,人们却希望他们能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意。一个医学界代表如果为医患关系中的医生抱屈,一个来自地产业的代表如果为高房价辩护,恐怕都容易招来板砖和骂声。但农民工群体只要立足自身需要、直言切身需求,就会赢得掌声和鼓励。这样的对比小处见大,其实是给我们的民主生活提了个醒。 人们鼓励农民工直接为本阶层说话,是因为在改革对各阶层带来的损益中,农民工群体的“被剥夺感”是最大的,承担的改革成本也最多。他们为自身争取权利的建议,本身就是在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受益者将是全体社会阶层。同样的道理,增加农民工在民主博弈中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观点在国家决策中的权重,也是在增加“民主”二字的分量。换句话说,只要他们站在庙堂之上,直言所需,民主会议就不至于沦为精英阶层的俱乐部,民主决策也不至于轻飘飘地浮在空中而沾不上一点泥土。 一个有精英治国传统的社会,尤应时时注意民主生活是否能接上“地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谢谢那些有民生情怀的代表委员,更要谢谢积极履职的农民工代表群体。感谢他们的存在,让“人民代表”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特约评论员刘文嘉) |
关键词:两会,农民工,人民代表,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