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流动的文化遗产长廊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21 10:5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九曲十八弯”和“糯米大坝”

  “早在60多年前,当我登上壮丽的长城并开始进行保护维修工作时,也同时想到了大运河。这一撇和一捺构成的‘人’字,深深地刻在了中华大地上。”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生前的倾情呼唤,曾让很多人深深感动。

  2005年,一封写给运河沿岸18个城市(区)的呼吁信,拉开了大运河申遗的大幕。写信人就是罗哲文和著名文物专家郑孝夑、朱炳仁。2009年,全国8个省35个城市加入进来,携手开启了中国大运河申遗工程,大运河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今年的七八月份,大运河将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评审。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公布入选结果。

  此时此刻,中国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阶段,大运河河北段入选首批申遗文物遗产点名单的“两点一段”———景县华家口险工大坝、东光县谢家坝以及沧州至德州的南运河河段,引来了关注的目光。

  打开大运河河北段申遗规划书中两米多长的河道全景图,铺在地上,负责大运河河北段申遗工作的孙晶昌笑着说:“你看看这河道,发现了什么?”我来回踱着转着看了两圈说:“九曲十八弯啊!”俯瞰全图,整条运河河道,呈现出之字形、U形、希腊字母Ω形、连续弯道等等,迂回百转的大运河———真是够“弯”!“还不止九曲十八弯啊。”孙晶昌笑道。然而一个疑问闯入我脑海:人工运河为什么不走最短的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一是距离短水量大小不好调节控制,缺乏缓冲;二是北方多干旱,人们想尽可能多地把运河河道引到更多的地方,造福更多的民众。大运河河北段的弯道可是精心设计出来的,体现了“三弯顶一闸”的水利原理,南方运河是没有的,它们多用水闸控制水量大小。“三弯顶一闸,弯道多可以调节水量,但因为局部存在落差等原因,有弯道就会对迎水面堤坝造成更大的冲击,决堤的危险系数就高。”这是一个副作用,然而,正是这个看起来巨大的副作用,却催生了大运河河北段的另一个独有的奇观———“糯米大坝”。

  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这种工艺被誉为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古代建筑工人利用该技术修建过长城、故宫和帝王墓穴、宝塔、城墙等,一些古建筑屹立千年不倒,甚至用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经鉴定分析获知,这种标准的砂浆成分是熟石灰,加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汤混合而成,但古老的配方早已失传。

  经过专家探测,景县华家口险工大坝和东光县谢家坝的建造中就大量加入了“糯米砂浆”。

  谢家坝,绵延235米,高5米,厚4米,雄伟壮丽。矗立在东光县连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处在一个紧急拐弯处,历史上此处多次决口。相传,清朝末年,连镇乡绅谢家捐资从南方购进十大车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混合筑堤防洪,上百年未再决堤,故名“谢家坝”。

  谢家坝加固工程目前刚刚完工,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此次修复采用“修旧如旧”的工艺,灰土加糯米砂浆逐层夯筑的方式,遇水会更加坚韧。为寻找更接近于古老配方的比例,他们实验了不下百次,最后决定,在灰土里掺上糯米浆打成坯状,等坯晾干后,补到坝体上,再用糯米砂浆填补缝隙。“整个工程下来,大坝‘吃’了将近2万斤糯米呢!”

  景县华家口险工大坝,处在运河水深转弯处,也曾多次决口。清宣统三年,景县知县王为仁主持,村民和乡绅共同集资,采用糯米砂浆夯土技术,之后大坝再没决口。现在的大坝修缮后,雄伟依旧。修复后的坝底灰梁、坝体斜坡和堤顶道路中都加入了糯米砂浆。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运河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