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流动的文化遗产长廊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21 10:5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运河文化一脉相承

  在研究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大运河在形成和造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带的同时,一条充满生机、文化融通性强大的“运河文化带”也相应伴生了。约600公里的大运河河北段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慷慨激昂的运河号子,令人称奇的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地域色彩浓郁的馆陶四股弦、大名草编、魏县印染布……

  “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哟)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哟)一声号子一身汗,(哎嗨哟)一声号子一身胆……”沧县82岁的老船工赵金岭激情昂扬地吟唱起运河号子,因为年龄的缘故老人的声音不再洪亮,但他说,年轻时号子声是一定要响彻云霄的,那样纤夫们才能步伐一致,合力向前。老人回忆起祖祖辈辈的运河生活眼睛里闪着光亮。生在运河的船上,长在运河的船里,家里有船时运货,没船后拉纤,他拉过的船最大的有110吨,那次18个人排出好长的队伍……

  沿着大运河一路走来,分布在运河两岸的大量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和数不胜数的古码头、古炮台、古碑刻、古城镇及古村落,让人目不暇接,捷地减闸、清河码头、郑口险工、泊头清真寺、大名故城遗址……祖先的智慧和水利技术,不断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部水浒书,名扬大名府”。大名故城,是因永济渠兴废而沿革变迁的一座历史名城。李白曾赋诗赞美大名的繁华富足:“魏都(今大名)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据考证,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漳河、卫河泛滥,大名府旧城被淹没于地下。考古学家大胆揣测,如果进行考古挖掘,那将是一座震惊世界的大运河孕育出的城市。

  其实,文物工作者在大运河河北段沿岸收集到的325处遗产点中,除去与运河有直接关系的120处外,其余200多处都是大运河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沧州人对大运河的俗称)两岸度春秋。”这首吴桥杂技艺人口口传唱的民谣,道出了大运河与吴桥杂技人的密切关系。吴桥人沿运河而行,走出了一条属于杂技艺人自己的路,把古老的杂技传播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研究运河沿岸聚落的形成、考证村落的历史沿革等提供佐证,也提升了人们对大运河的心理认同感和家园情结。运河文明证明了运河文化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充分证明大运河,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僵死的而是活态的,不是停滞的而是传承发展的,是一条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是一条活态的、流动的文化遗产长廊。

  沧州文联原副主席李学通说得好,沧州的南运河虽然干涸了,但她还活着,活在千年文物的灵魂里,活在民间非遗的传承中。运河有情,浮舟送渡,她孕育出一方风物,孕育出独特的乡土民风——— “廉耻成风,士气鼓舞,凛凛德议,君子之遗风”的运河精神……

  
是的,现代生活已经大踏步地走进大运河两岸的古老城镇,但是什么都改变不了凝结在历史深处和运河人骨子里的运河精神,那些由大运河衍生出的文化,薪火相传,代代相承,散发出令世人敬畏、令世界瞩目的辉煌。 (摄影:郑志利)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运河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