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村傩戏在传承中“变迁”
伴随喧嚣的锣鼓声和嘈杂的脚步声,装扮的“黄鬼”在铺满碎石的道路上四处躲藏。当“黄鬼”被抓获并送上斩鬼台时,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固义村进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固义村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冶陶乡,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族聚居村落,自古就有在正月十五表演傩戏《捉黄鬼》的传统。 “老人们说,黄鬼不仅是一个不孝子,还是饥荒和疾病的象征。我们全村人上演一出抓‘黄鬼’的戏,是表达对‘黄鬼’的严惩,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社会安宁。”44岁的村民丁海川说。 一直以来,傩戏都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在古代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由于傩戏广泛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北方地区极为少见,因此在学术界有“长江以北无傩戏”的论断。然而,固义傩戏的发现打破了这个论断,为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丁海川告诉记者,在这个将近3000人的村庄,几乎家家有角色。穿戏装,戴假面,这是祖辈传下來的规矩。即使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到時也一定会赶回來。年龄大的可以去表演各路鬼神,年龄小的可以扮演小兵去扛旗帜。 正月十五这天还是寒冬,温度在零摄氏度上下。然而,“大鬼”、“二鬼”和“跳鬼”身着单衣,走到街上面目狰狞地摆弄出勇猛无畏的姿态,驱邪捉“黄鬼”。而“黄鬼”的全身和头发都被涂满了黄色染料,四处逃窜。村民们则举着树枝和木棍随着三个“鬼差”追鬼和打鬼。 在表演《捉黄鬼》的同时,“财神”、“土地爷”、“城隍”等角色也会纷纷亮相向“玉皇大帝”跪拜祈福,甚至还有刘备、关羽等人的戏份,人物角色将近600个。 “随着时代发展,不同的内容被加进来,近些年还加入了划旱船、走高跷、扭秧歌等形式来烘托气氛。”丁海川说。 据村民们介绍,由于固义傩戏参与人数和使用道具众多,且包含了汉代、三国等久远历史内容,来固义村观看傩戏逐渐成为外地人欢度元宵佳节的选择。 “最多的时候,出现过上万人参与傩戏的盛况。固义傩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欢度元宵佳节的活动。”丁海川说。 站在固义村村口,可以看到大街小巷都被彩旗和大红灯笼装扮起来,一派节日喜庆气象。牌坊门楼、胡同口随处可见“规劝儿女莫欺父”“孝敬父母如敬天”等劝人向善的标语。村民们告诉记者,固义村民风较好,很少发生不孝顺父母的事情,这也与傩戏的教化作用有关。 如今,丁海川已不再去扮演其中角色,而是帮助村民去调度和把控整场活动。从服装道具到活动路线,从角色安排到舞台设置,他对固义傩戏各个流程谙熟于心。 “我的角色已经交给12岁的儿子去扮演了,每个人对傩戏的理解不同,他们会加入更多内容,一代代传承下去。”丁海川说。 |
关键词:元宵节,古村,傩戏,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