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南水北调为生态和农业“补水”
我省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地下水年均超采53亿立方米左右,而最缺水的就是生态环境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农业。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卢晓光提交提案,建议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我省生态和农业“补水”。 全省地下水年均超采53亿立方米 卢晓光委员指出,河北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河北也是全国少有的没有过境(入境)大江大河的省份,客水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位于海河流域上游的山西省用水量增长较快,河北入境水量会进一步减少。 他说,目前全省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年均超采53亿立方米左右,全省深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量已超过1400亿立方米,引发了河湖萎缩、地下水超采、入海水量不足、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卢晓光委员进一步指出,通过超采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发展,是目前河北的省情、水情,而缺水的承受主体主要是缺乏代言人的生态和环境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和农业。 南水北调应多为农业及生态供水 解决河北缺水问题,卢晓光委员建议南水北调工程达效前、或者在汉江丰水年,要加大南水北调流量,多为河北供给农业和生态水。 他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分配河北水量30.4亿立方米,即使全部充分利用,也不足以弥补现状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量。到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东线二期工程全部按照规划实施,全省依然需要超采24.5亿立方米地下水维持,生态环境恶化态势依然不能遏制。“综合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进程、水源切换等各方面因素,预计该水量全部用于城市需要3—5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已可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卢晓光委员说,充分利用总干渠沿线交叉河流和灌溉渠道,将其配置于山前平原农业和水环境可以直接补充地下水,也能直接或间接缓解农业缺水问题。 制定优惠水价解决农业、生态缺水 卢晓光委员指出,国家在决策南水北调主体工程的管理体制时,提出了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如果水价太高,生态、农业这些用户根本无法承受。因此,他建议国家在制定南水北调工程管理政策上,要在公益性用水上出台相应的政策,真正解决受水区以农业和生态缺水为主的问题,而不是仅将目标锁定在调水工程取得的直接财务收入上。“国家必须制定优惠水价政策和管理机制,确保江水调得来、用得上、用得好。”他说。 南水北调工程应加大财政投入 卢晓光委员还指出,南水北调工程表面上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实际上主要是替代地下水的开采,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其公益性非常明显。因此,该工程不宜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项目那样,大量采取市场融资的方式。“因为大量市场融资会造成未来巨大的运行成本,水价过高,对于用足用好江水和顺利实现地下水的压采非常不利。”他说,河北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巨大,投资达到了600亿元,为此建议国家财政要对河北配套工程给予大力支持。 卢晓光委员还建议,国家适时研究在海河南系平原建设外调水高标准灌区,通过加大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和扩大河北引黄工程,利用长江水或黄河水,实现适时灌溉引水,既可以实现粮食增收,又可以替代现有农业超采地下水,改善地下水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派记者 王丽)
|
关键词:农业,南水北调,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