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 河北泊头市大义侄媳赡养两位叔公公50载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在50余年的时间里尽心尽力赡养着两位本家族的叔公公,从缺衣少食的饥饿年代一直走到现在,直到两位老人都已八旬。而在这漫长的劳作与付出中,这位名叫陈见荣的农家妇女,也由一位不到20岁的“新媳妇”,成为一位74岁的慈祥老人。时光漫长,越发映衬出这份人间大爱的沉甸甸和“不容易”。 3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泊头市营子镇大二村陈见荣老人家的院子里,从屋里迎出来一位满脸笑容的慈祥老人。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家老人却让四里八村的乡亲们提起时都纷纷赞叹:50多年前,刚刚嫁到婆家的陈见荣就开始照顾起本家族的两位叔公公,他们一位智力有些问题,一位是聋哑人,无儿无女。而这一管,就是50多年。陈见荣,也由当年的“新媳妇”,变成了74岁的“老婆婆”。 陈见荣给“四爷”理发。
儿媳成了陈见荣得力的助手。
一养50年,大爱动天。 “这么厚的柳木板,都剁漏了” 1958年,陈见荣嫁到了泊头大二村。这个家稍有不同,那就是她有位智力不太好的四叔公公。这位四叔就跟着陈见荣这一大家子生活。没过几年,这个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位“哑巴叔”,那是本家族远门的一位叔叔,是位聋哑人。 从那时起,陈见荣就承担起了照顾这两位叔叔的责任。当时最让她发愁的是吃和穿。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她不仅白天要到地里劳作,还得操心这一家子吃什么。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陈见荣就想尽办法,打野菜、拾白菜帮,甚至红薯秧子都成为锅里的食物……因为天天要在木板上用菜刀剁野菜,陈见荣用手比划着:“这么厚的柳木板,都剁漏了!” 至今想起那时的年月来,陈见荣都觉得恍如梦中,而最大的“后遗症”就是直到现在都别跟她提“菜团子”:“我辈子再也不想吃那个了!” 除了操心吃,陈见荣还要操心烧的柴禾,操心这一家子的穿。每天晚上除了推着石磨磨粮食,就是搓绳子、纳鞋底、缝补衣服,经常一忙就到半夜了。 现在也经常有人跟陈见荣感叹,说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好养,你可倒好,养着两个本来没义务养的。只要听到这话,陈见荣都会笑笑告诉对方,当年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家里多出这两张嘴都能撑过去,更何况后来日子越来越好? |
关键词:大义,侄媳,赡养,叔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