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骨灰撒大海姓名镌刻纪念碑 海葬纪念碑在平山落成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19 09:0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李朴在展示父母生前获得的荣誉,根据两位老人的遗愿,李朴为父母选择了海葬。

  3月30日,石市清明公祭暨海葬纪念碑落成典礼将在平山举行,这意味着一些海葬者的姓名可镌刻到纪念碑上,成为倡导绿色殡葬的典范,被后人祭奠敬仰。石市自1999年倡导海葬以来,已有700多人骨灰撒大海,今年又有35个家庭报名参加此项活动,而且报名人数还在增加。让逝者魂归碧海蓝天,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事件

  海葬纪念碑落成,海葬者可以留下名字了

  昨天(18日),记者在石市殡葬管理处获悉,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推广生态安葬,发扬文明、和谐的海葬精神,石市殡葬管理处在平山一家陵园,筹建了骨灰海葬纪念碑。3月30日,他们将在平山举行石市清明公祭暨海葬纪念碑落成典礼仪式,与会人员将通过肃立、点亮香烛、献花、逝者家属手拿寄语卡在许愿树前寄语等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目前,纪念碑上已应家属请求,镌刻上了35名海葬者的姓名。今后,殡葬管理处将根据自愿原则,陆续把更多海葬者的姓名刻在纪念碑上,使之成为倡导绿色殡葬者的一座丰碑。

  石市张京起先生表示,他母亲和父亲分别于1981年、2009年病逝。2012年4月,他根据父亲的遗愿,积极响应政府倡导的绿色殡葬方式,为父母参加了海葬活动。之后,因为没有地方祭奠,去年寒食节和今年春节,他为父亲扫墓,都是在民心河、太平河进行的。平山海葬纪念碑的落成,不仅会让他的祭奠方式更有所依托,而且还能让父母的生命痕迹更加清晰,他表示很欣慰。

  现状

  海葬观念渐渐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

  石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张波介绍,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了我国海葬的先河。目前,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已渐渐为民众所接受。上海自1991年首次海葬以来,已举行海葬100多次,上万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石市举办海葬活动,应追溯到1999年,之后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石市已组织15次海葬活动,共有700多名逝者的骨灰,被亲属或有关工作人员撒入大海。

  石市人民纪念堂戴玉林主任说,今年海葬活动将于4月份进行。有关报名通知,前几天已通过媒体公之于众,目前报名市民已达35户,其中既有知识分子、干部,也有普通工人。活动当天将安排专车运送骨灰及随行家属至天津塘沽,由家属亲自将骨灰撒向大海。每名随行家属需缴纳来回路费及服务费用500元,每份骨灰最多允许两名亲属随行。

  现年50多岁的市民牛先生说,他是桥西区东里村人,兄弟姊妹6人。伴随着城中村改造,他们的观念正悄然变化,认为海葬是最好的一种殡葬方式。因此,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海葬活动,准备把父亲的骨灰撒入大海。而且自己将来百年后,也要像父母一样魂归自然。

  现年53岁的市民郭全先生,母亲2000年病逝,父亲则病逝于2011年,他根据父亲的遗愿,也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海葬活动。

  传统观念一度让绿色海葬遭遇尴尬

  近几年来,石市在倡导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从2010年开始,不再向参与海葬市民收取600元的骨灰费,如今为海葬者建了纪念碑等,都有力推动了海葬活动。然而与上海、沈阳、北京等城市相比,石市的海葬观念仍显得很保守。石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张波、人民纪念堂戴玉林主任介绍,目前,人民纪念堂存放着2.5万多份骨灰,市殡仪馆每年火化9000多具遗体,可选择海葬的人,14年才700多人。而大连地区,每年的火化量约为3.8万具,选择海葬的占城市死亡人口的1%。这一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树声认为,从全国情况看,一些人还有“厚葬薄养”、“入土为安”的思想,尽管对父母生前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一定要办得体面排场。因此,很多人宁可去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更时尚、更简洁的“绿色殡葬”方式,生怕被人说没面子。

  张先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当记者问他是否能接受为先人海葬时,他表示如果是先人的意思则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如果老人没提出这样的葬法,你这样做了,以后就会觉得愧对老人。“中国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张老师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人,他们表示,在今后自己的埋葬方式选择上,能够接受生态环保概念。但是对于老人,大部分还是像张老师一样,选择传统的殡葬方式。大学生李杰说:“虽然海葬看上去很美,但是选择墓葬还是有面子些!”

  讲述

  海葬更无后顾之忧

  现年52岁的李朴先生,就职于省体育局运动技术学校,弟弟也是一位老师。他们的父母都在省体委工作,2009年、2011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李朴说,父母喜欢大海,生前就觉得海葬既环保,又节约土地,表示自己去世后孩子们要把他们的骨灰撒入大海。父亲去世后,骨灰曾寄存在人民纪念堂。母亲听扫墓回来的李朴说,纪念堂的骨灰盒很多,有些后人长期不来祭奠,最终会被工作人员处理掉。这就更加坚定了母亲海葬的信念。因此,2010年,他们为父亲进行了海葬。母亲去世后,李朴兄弟先把母亲的骨灰存放在纪念堂,然后在2012年4月,随同石市第14次海葬活动,也把母亲的骨灰飘洒进碧海,让父母亡灵在滚滚东去的大海中相聚。

  李朴记得,他们3月初到人民纪念堂报名申请,3月中旬便接到电话,通知他们海葬活动时间。然后提前一天把父母的骨灰盒取出来,交给工作人员集中保管。次日,参加海葬的亲属乘坐大巴到天津塘沽港,再乘坐海葬船,通过特制的漏斗,把亲人的骨灰连同花瓣一同撒入大海。早晨6时出发,晚上6时回到石家庄,非常便捷。

  “魂归大海,大海是什么,是巨爱,是可以包容一切的容器。落入海里的,不意味着幻化,而是永远与天地同在。”李朴说,自己百年后也要海葬,而且还要捐献遗体。

  现在50岁的张京起先生也表示,墓葬20年一个周期,将来父母的亡灵在墓穴的变换中,也不知魂归何处。与其如此,“还不如把老人的骨灰海葬了好!”张京起说。

  观点

  推行海葬应从行政

  和市场两方面入手

  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树声表示,目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虽然我国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由土葬向火葬的变革,但各种豪华的塔陵、墓地,还在侵占着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

  一方面是世界未来殡葬发展的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呼声高行动少的尴尬。如何让海葬等绿色殡葬加快发展,主要应该从破除旧的风俗习惯和政策引导两方面入手。

  李树声认为,推行海葬应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帮助人们树立环保观念;另一方面还应在政策上对绿色殡葬倾斜,以政府为主体,像大连等城市一样,对海葬进行实质性的补贴等。同时,鼓励墓园推出更多的生态项目,让殡葬更多地体现公益性。

  ★特别提示

  今年的海葬活动将于4月份进行,活动当天将安排专车运送骨灰及随行家属至天津塘沽,由家属亲自将骨灰撒向大海。每名随行家属需缴纳来回路费及服务费用500元,每份骨灰最多允许两名亲属随行。报名咨询电话:83830334。

  文/图首席记者李梓

 

关键词:海葬,纪念碑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