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之力量 需要持续“接力”
雅安地震牵动万千人心,震区民众的泪水让千里之外的人们随之悸跳心恸。热血涌动下,守望相助化为此时最强烈激情的音符。在政府启动救援机制外,民间团体和志愿者也从全国各地涌入灾区运来物资、展开营救;企业个人通过各种平台第一时间捐款送物;无数市民涌向献血点,血库献满了,还有5000多人预约;更多的人时刻关注着灾区传来的只言片语,寻人、报平安、求救助,信息在一次次传播中带给灾民新的希望…… 灾难当前,迅疾的反应,自发的行动,无一不传递着仁爱的温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凝聚着民族的力量。 然而,仅有这一时的激情与热血恐怕还远远不够。救灾黄金期,急需的是专业救助和有序支援,此时仅凭一腔热血盲目上前线献爱心,有可能适得其反。但是,真正修复地震造成的创伤却是历时弥久的系统工程。在广度上,修复重建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多重力量的支持与协助;在长度上,修复重建注定旷日持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奉献。如果期望自己的善心仁爱确实能够援助灾区救助灾民,对普通人而言,更应着眼长远,将余力施展在更广阔的领域。 比如灾后建筑重建,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必不可少。在国家投入救灾资金之外,捐助者的善款应该弥补缺失及时到位。规划、设计、施工,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人士出谋划策,保证工期的同时,还要秉持严格标准,以期未来可以抵抗更大强度的地震。当然,一切程序进行之时,媒体、志愿者等第三方监督更是不能缺席。只有各方力量的聚合,才有灾区美好的明天。 比如,震后灾区的经济生活如何在废墟上重整旗鼓,需要长久的扶持与重塑。企业除了捐款捐物,是否可以灾后实地考察,因地制宜投资开发,为灾区重建注入长足的经济活力。普通人是否可以量力而为,选择雅安为旅游目的地,重振当地的旅游产业,弥补灾民遭受的经济损失。 比如,疏导抚平灾民心中的巨大创伤,只能依靠时间和救助的双重慰藉。眼睁睁看着家人骤然逝去,家园瞬间坍塌,灾民遭受的心中剧痛恐怕几年时间也难以释怀。在国家派驻专家进行心理干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投入其中,发挥所长,专注细节,以天长日久的关怀和灵活多变的形式,逐渐帮助灾民走出心理阴影。 总之,灾后救助繁复庞杂,方方面面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支持与接力。我们不能只是沉溺于望着屏幕上受灾者的无助,眼中噙着泪光,一时热血上涌,想凭借激情插翅飞到震区,挽救水泥板下奄奄一息的生命,亲手将食物、帐篷递到灾民面前。而一旦媒体报道趋于平静,自身的激情也随之褪去,便将那些仍在渴盼救助的需求遗忘在脑后。如此感情用事,显然于救灾的长远未来并无益处。 面对灾难,除了一时悲天悯人的热血,我们更需要克制激情抱持理智,思索自己真正可能奉献的力量,来共同延续持久的救助重建工程。只有各展所长,各就其位,才能给予灾区源源不断地支持与帮助,才能尽早使得灾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燕赵都市报评论员集月音) |
关键词:地震,雅安,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