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英余热献农村:没啥爱好 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
世英大道 一个村庄的嬗变 10日上午,位于东留善固村村外的东留善固棉纺厂机器轰鸣,已有8年历史的棉纺厂如今吸纳了百余名村民打工。 虽然这家厂子的老板刚刚换人,但之前的老板,温州人陈永明对于张士英记忆犹新。 2005年大年二十八,张士英与吕廷祥驱车一天半赶赴温州招商。因为听说有本事的温州人过年才能在家中找到,所以,他们选择了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温州,他们分头拜访了四位温州老板,在随后的推介会上,共有27家温州企业参加,最终经过努力,前后有三家温州企业决定投资东留善固。张士英当时就给陈永明打包票,“村里人可交,我给你担保,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保护你们企业一天。”感动得陈永明说,“不和你们合作,我就不能算会经商。” 如今,曾经4000亩的沙荒地已经成为厂区林立的邢台市级经济开发区,张士英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告诉记者,起初,这个政治挂帅的村庄在经济发展上一直畏首畏尾,踯躅不前,为此,他深入调研,费心反思,逐渐理出了“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的思路,“‘放’很重要”,谈及此,张士英拉长声音,提高声调,“就是鼓励他们理直气壮地发展个体经济,这不仅不是给吕玉兰抹黑,还是给她增光添彩。中国共产党是穷出身,但不信穷。” 东留善固放开手脚,个体和私营经济迅猛发展,村民们什么赚钱做什么,养鸭、建棉花加工厂、办轴承加工厂……“雨后春笋,脱缰之马,决堤之海。”张士英连用三个词语形容当时盛景。据悉,2012年,东留善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70%的村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务工、经商、搞三产,当初规划2012年人均收入5000元,现在,最低收入的人也有5000元。 重要的是,还有人的转变。 在张士英独创党课听讲中,“80后”吕继涛成为了该村最年轻的党支部委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为人民服务可以这么有成就”。58岁的孙俊晓也是在张士英顾问的13年中光荣入党。这位打动张士英被其誉为一辈子学雷锋的朴实农民,受张士英影响,“要把好事继续做下去”。 在更为广泛的层面来看如今的东留善固:村里的小喇叭常年不停,每天除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和本村新闻外,主要就是道德与法制内容。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公开晒被子活动,令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年轻人知耻后勇。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月会领到13元的“蘸醋钱”,80岁以上老人会收到生日蛋糕,村里每年对评为好媳妇的人,不管本村外村,由村干部带队,敲锣打鼓到娘家报喜挂匾,这让好媳妇在尽享荣耀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外村的娘家人成了东留善固的文明促进者。 |
关键词:张士英,余热,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