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化为绿树送清风
石家庄市文联 周喜俊 他是大山中的一棵绿树,扎根在贫瘠的土地,悄悄地生长壮大,为大自然输送着清风和氧气。 他是荒坡上的一棵板栗,沐浴着阳光雨露,默默地开花结果,为百姓送去喜悦和甘甜。 他叫齐庆三,一个我并不认识却让为之感动的年轻人。 作为基层宣传战线的一名年轻干部,齐庆三用44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梦想之歌。这歌声如滹沱河水,委婉绵长,沁人肺腑,让人沉思,引人遐想,催人泪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是一名农村业余作者时,曾在我的家乡行唐县委宣传部当过几个月的通讯员,有过大雪天骑自行车到山村采访,连夜写出稿件,清晨赶早班公共汽车到报社送稿的经历。走进专业创作队伍之后,组织上为让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安排我到新乐县挂职体验生活。从1986年到1991年间,我在历任新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常委的日子里,经常骑自行车和新闻科的同志们一起下基层采访。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对基层宣传工作有着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所以,看到那辆伴随齐庆三20多年的“28型”自行车,感到是那么熟悉而亲切,这是众多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标志。当看到齐庆三发表1360多篇新闻稿的记录,非常感动。这不仅是一组数字,而是他用生命谱写的梦想之歌。当得知他的妻子不顾长辈的阻拦,执意把一个空白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作为他的陪葬之物时,不由潸然泪下。我想,没有人比妻子更理解自己的丈夫,只有她懂得,庆三是视事业为生命的新闻战士,永远会以战士的姿态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齐庆三走了,他的英年早逝让人惋惜,让人怀念,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一个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人,为何能17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一个靠“笔杆子”立足的新闻工作者,为何能不被各种利益所诱惑,在清贫中坚守着精神高度?一个基层宣传部门的年轻干部,为何能不被社会的浮躁之气所侵扰,在冷静的思考中让人格得到升华?这一切,齐庆三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却用行动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人民。 出生在革命老区平山县光禄山脚下烟堡村的齐庆三,从小是听着先辈们的故事长大的。威震敌胆的“平山团”;享誉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把敌人引进八路军伏击圈,惨死在日寇刺刀下的13岁“放牛娃二小”……。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在他幼小的脑海里输入了强大的信号,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要让别人过得更好!这是他少年时代的梦想。 齐庆三长大了,他像一只小鸟,揣着梦想飞出了那个小山村。在省城读完大学,他才知道外边的世界多精彩。当他重返家乡,踏上依然贫瘠的故土,面对依然贫穷的乡亲,内心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是对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齐庆三从小耳熟能详。当他在党旗下举过拳头,作为一名年轻共产党员到西柏坡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再次听到这首民谣时,他的眼窝发热了。让为新中国解放做出贡献的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让牺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烈士们含笑九泉,是齐庆三最大的梦想,也成了他的动力之源。 新闻宣传在有些人看来是务虚的,无职无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在齐庆三眼里,这是崇高的事业。一篇“豆腐块儿”,或许会给农民指出致富路,一段“千字文”,可能会为百姓解除忧愁,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每篇新闻都是星星火炬,会给农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平山县观音堂乡的百姓不会忘记,2012年初春,齐庆三在下乡时了解到,该乡因土豆大丰收,300万斤过冬的土豆囤积在农民家里卖不出去,随着天气转暖,土豆眼看要全部烂掉,按最低价格测算农民也要损失150万元。这情况让齐庆三心急如焚,他回到宣传部立即召集新闻科开会通报情况,连夜赶写新闻通稿,并联系省、市以上媒体集中采访。随着《河北省平山县:三百万斤土豆滞销急坏老区农民》等一批新闻稿集中在媒体刊登,全社会掀起了帮助老区农民销售土豆的“救助”行动,把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东曲堤村周围的农民不会忘记,2009年11月那场突然降临的大暴雪,让他们的蘑菇、蔬菜大棚面临灾难,正当他们束手无策之时,齐庆三冒雪步行10几里路程到现场了解受灾情况,及时把周边三个村的蘑菇、蔬菜大棚灾情和群众的需求传播出去,引来科技人员现场指导抗灾救助,及时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北冶乡的百姓不会忘记,1998年8月,平山县西部山区突然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河水骤涨,房屋倒塌,齐庆三冒雨到重灾区北冶乡采访。连续三天三夜,他不顾随时被洪水卷走的危险,走遍全乡所有的重灾村,数次趟过被当地人形容为“晴天白日鬼拉人!”的险溢河。连夜写出通讯《冲不垮的堤坝》,以鲜活感人的第一手材料,反映出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士气和斗志。文章在报纸刊登后,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一批批捐赠的救灾款物,随着这篇报道提供的线索,源源不断送到了灾区群众手中。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名声不是金钱,不是房产,不是职位,而是民心。百姓心里有杆秤,半斤八两各自清。齐庆三17年写出的1360多篇新闻稿件,像这样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文章有多少?平山人民心里有本明细账。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这首由彭丽媛演唱的电视剧《江山》主题歌,曾感动了全国亿万观众,我想,齐庆三也一定牢记于心了。 从宣传干事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不管职位如何变化,齐庆三的心始终和老百姓紧密相连。有人说,他的目光很敏锐,总能捕捉到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有人讲,他的思维很超前,始终站在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关注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在外经商多年的刘海涛,拥有资金积累后,回到家乡葫芦峪投资上亿元搞荒山开发,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全新模式。齐庆三了解到这个信息,马上意识到,这样的农业开发模式,对于全省荒山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于是亲赴葫芦峪采访,写出《荒山开发的葫芦峪模式》稿子在市级报纸刊发。随后,又邀请省报记者一块儿到葫芦峪蹲点深入采访,先后写出《荒山上的现代化农业之路》《科技支撑下的活力样本》等3篇有分量的稿件,全面介绍了葫芦峪的开发模式。这一组重头报道,引起了省委和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专程到葫芦峪实地考察调研,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如今,葫芦峪已经成为全省开发荒山、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齐庆三的这种超前意识,来自于他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民的感情。出生农家的齐庆三懂得,不管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还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农民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三农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会制约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面向群众,才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先进典型,从细微之处挖掘到新闻素材。以真情实感写出优质稿件,给农村发展以正确引领,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 熟悉齐庆三的人都知道,他在农村有不少联系点,这是他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也是他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热线,更是他不被社会浮躁之气所干扰,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力量源泉。 北滚龙沟村是齐庆三众多“农村联系点”中的一个。去年秋天,村里板栗大丰收,看着漫山毛茸茸的大板栗,老百姓又喜又愁,喜的是10年种植的8万棵板栗终于迎来大丰收,愁的是收获这么多板栗,销售成了大问题,板栗落地卖不出去就会烂掉。齐庆三得知消息,马上带人到村里采访,了解百姓的呼声,并写出稿件在报纸上刊发,为农民打开了板栗销售渠道。 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齐庆三这次到滚龙沟,竟成了他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那日采访结束,从来不爱照相的齐庆三,特意让同事给他在板栗树前拍了一张照片。看着这张含笑的照片,我的思维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了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的驻地。1941年秋天,日寇对我晋察冀边区实行“铁壁合围”,在敌人极端残酷的“梳篦扫荡”中,报社仍坚持出报纸。不但报道国内人民各抗日战场的胜利消息,同时也报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等重要新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每篇文章的采集编发,无不凝聚着新闻战士的鲜血和生命。至今,仍然有19位报社烈士的遗体安息在滚龙沟的土地上。彭真同志曾赞誉《晋察冀日报》是“边区人民向新中国前进的灯塔”。 作为在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齐庆三对这段历史肯定了如指掌。所以,他对新闻宣传工作才如此敬畏,如此痴情。才能在清贫和寂寞中坚守着这块理想高地,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梦想之歌。 齐庆三走了,他站在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手扶那棵高大粗壮的板栗树,回眸凝望满山即将丰收的累累硕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微笑在人们心中定格! 板栗树喜阳光,寿命长,其果实具有补肾强骨之功效。齐庆三的身影与板栗树融合在了一起,他的灵魂已化为老区的一棵绿树,扎根在荒山秃岭,悄悄地伸枝展叶,为大自然输送着清风和氧气,默默地开花结果,为乡亲们奉献着喜悦和甘甜。同时,也为那些肾虚骨软者送去一剂良药。 |
关键词:齐庆三,好干部,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