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32市联动逐鹿“中原” 交通先行抢占发展优势
涵盖了5省32市县的《中原经济区规划》自去年11月发布以来,极大地牵动着有关省市的神经。 今后五年是中原经济区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基于此,中原经济区所涉及的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山东等五省在春节前召开的两会中,均将中原经济区发展纳入谋划视野,有关中原经济区的各方考量与部署也开始明确。 与我省提出“与中原经济区融合对接”,“研究制定支持邯郸、邢台两市对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政策措施”等部署相类似,梳理有关各省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时不难发现,面对《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这一区域发展新机遇,“对接共融、借机发展”的理念格外一致,与此同时,不同的工作部署也表露出中原经济区内各省间的竞合态势。 1机遇诉求表现明显 中原经济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对于域内各方而言无疑是一大机遇。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山东等五省对于把握这一机遇的诉求表达,可以从今年春节前陆续发布的上述五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览无遗。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域,河南明确提出,将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并将此写入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里。 数年前,河南就开始牵头酝酿制定“大中原经济区”,2011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真正落实到国家政策层面,此番《规划》中原经济区的出台使河南既有的发展路径获得了更加明确的指向。 因此,河南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原经济区加以充分强调,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综合效应持续显现”,“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等。 在未来五年的工作部署中,河南也充分参考和借鉴了业已出台的《规划》,如“强化中原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促进交通衔接、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增强整体效应”、“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原”等。 有评论人士认为,《规划》的出台使河南获得了如愿以偿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的政策红利为其加速发展补充了力量,河南的高调表态,宣示着河南已经进入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阶段。 安徽是除河南以外被中原经济区纳入最多城市的省份。此番宿州、淮北、蚌埠等皖北地区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意味着安徽全省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全覆盖。在2013年安徽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将其视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新成就,并更加具体地提出:“用足用好中原经济区规划政策机遇,抓紧制定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意见,谋划沿淮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安徽借势发展的思维还明确体现在特别强调,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以期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一直处于“中间地带”的安徽,不仅将享受到中原地区的实惠,还将以此为抓手,衔接长三角地区,并发挥皖江城市带的作用。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山西对中原经济区带来的机遇诉求表达相对简洁。山东明确提出:“抓好中原经济区相关政策争取落实”。山西的长治、晋城、运城等三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对接中原经济区”。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国家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支持政策的陆续抛出,有关省市对于优惠政策和发展机会不能等,特别对于那些不在核心区内的省市来说更是如此。“如何不掉队,不被边缘化,争取相关利好政策的尽快落实,会用、用足、用好政策是一个关键问题,以此着眼,各省理应做好功课,督促、监督相关地区及时抓住机遇。” “这场以河南省为主导,其他四省共同参与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充分调动起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者不成为旁观者,是今后亟须协调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分析人士建议,五省有关中原经济区的实施细则应尽快出台。 |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