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哥俩兄弟深情 哥辞工务农照顾瘫痪弟34年[图]
三写辞工申请回家照顾弟弟 弟弟病倒时,高泽军正在固安县鞋厂上班,是集体企业的合同工,一个月挣31块五毛的工资。看到活泼好动的弟弟只能躺在炕上,高泽军心里特别难受,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工作,照顾弟弟的担子就落在他和母亲身上。北罗垡村离县城有三十多里路,他总是抽空往家跑。工作之余,高泽军到处求医问药,他曾带弟弟到北京治疗,但没有起到任何疗效。 1979年,高泽军经人介绍结识霸州姑娘李秀丛,李当时在固安县磷肥厂上班,也是合同工。二人结婚后住在磷肥厂宿舍,很快,儿子便出生了。高泽军干工作卖力,一个人顶三个,升到了车间主任,找对机会也许能转正,他与李秀丛的生活应该在县城工厂延续下去。 1986年,母亲岁数越来越大,照顾弟弟越来越吃力。几经考虑,高泽军瞒着妻子找人代写了辞职申请。由于他是骨干,厂领导没有答应。不久,高泽军找人代写第二封辞职申请,诚恳表示回乡是为了照顾弟弟。厂领导被感动了:“你先回去照顾你弟弟,等他病好了再回来!厂里给你照发工资。”高泽军回到家,三个月过后,他发现弟弟是不可能康复了。于是,他坚定了辞职的想法。这次他没有瞒着妻子,而是请妻子代笔写辞职申请。李秀丛很了解丈夫,很了解这个家,通情达理的她理解丈夫的做法,她帮他写下第三份辞职申请。就这样,高泽军回到家里,边种地边照顾弟弟。 高泽军由旱涝保收的工人变成了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一家人收入主要靠那“一亩三分地”,儿子高海滨、女儿高海娇先后出生。高泽军上有老下有小,还有瘫痪的弟弟,生活负担愈加沉重。李秀丛心疼丈夫,1988年,在得到娘家鼓励后,她也从县磷肥厂辞掉工作,回到村里,帮丈夫一起撑起这个家。 老母带着牵挂和欣慰离去 高泽军的家离母亲、弟弟的家不远,高泽军前后两院跑照顾弟弟,每天按时将做好的饭菜送过来,夏天帮弟弟擦洗身子,冬天帮母亲生炉子……1995年以前,高泽民还能坐轮椅,之后便卧床不起了,翻身困难,连嘴都张不开,最后只能吃些流食了。2000年,辛劳一生的老母亲因脑出血去世了。去世前,老人问高泽军:“娘死后,你弟弟可怎么办?”高泽军向老娘保证:“您放心,有我吃的就有他的。”老人是带着无限的牵挂走的。母亲不在了,为了不让弟弟孤独,高泽军一度将被子搬到弟弟屋里,晚上睡在他身边,端水送药、喂饭,擦屎接尿……高泽军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晨5点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弟弟的身体状况。饭做好后,他一口一口喂给弟弟吃,弟弟吃完后,自己才吃。为了防止长期卧床肌肉萎缩、生褥疮,高泽军每天都要给弟弟不断翻身、按摩。在部队当兵时落下严重的腰肌劳损,每次给弟弟翻身,他都要一手按着炕沿,一手翻转弟弟的身体,腰伤疼得他直冒冷汗……经常的,弟弟大小便失禁了,高泽军总是及时清理干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邻居们经常看到院子里晾晒着被子及洗好的衣裤,大家都说,修下这样的哥嫂,真是高泽民天大的福气。 照顾弟弟须臾不离 北罗垡村距离霸州岳父家不过几十里的路,为了照顾弟弟,自从母亲去世后,高泽军13年竟没去过岳父家一趟,都是妻子自己回娘家。“他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拉尿,挠痒痒都是我帮,实在走不开”。高泽军告诉记者,照顾弟弟他都形成条件反射了,有时睡着睡着觉,会突然警醒:弟弟怎么样了,有事没事?高泽军大半精力放在弟弟身上,家里的事、地里的活都压在妻子身上,李秀丛没有怨言,高泽军实在分不开身,她就送饭、洗洗涮涮。夫妇俩还教育孩子不要嫌弃叔叔,两个孩子深得言传身教,很多时候一放学就到叔叔屋,边写作业边照料。由于生病的叔叔,本该在县城长大的他们在农村长大,目前,他们已毕业参加工作,仍在牵挂叔叔。高泽民手上总握着一个对讲机,便是侄子给买的,他不能把手放到嘴边,一旦有事,只需一摁按键,哥哥或者嫂子就过来了。 记者问高泽军,照顾弟弟这些年累不累,烦不烦?把家人拖累了,有没有后悔?他只一句话:“兄弟之间,付出多少都是应当应分的。”高泽民告诉记者,这辈子他无法报答哥哥、嫂子的恩情,他曾经因为给哥嫂添这么大负担过意不去,想一死了之,哥哥开导他,兄弟之间没说的;他虽然不幸卧床,但哥嫂一家是他最大的福分,“哥哥嫂子对我这样付出,老娘在那边应该瞑目了!” |
关键词:兄弟深情,照顾,瘫痪,固安 |